沈善登計算方式很粗暴,但是確實有資料支撐。
而且眾人清楚十一五規劃裡面有關於文化、電影的內容,這是他們的工作方向。
院線規模、銀幕數量,真有可能和沈善登說的那樣。
不管怎麼說,有理有據,最主要有韓三平支援。
專案初審算是過了。
從始至終,沈善登瞄準的是敲開門,而不是啟動《繡春刀》。
韓三平又不是超人。
一個億的投資,中影不可能全投,領投也要三千萬,這不是一筆小錢。
後來還會有其他力量介入,沈善登那單薄的履歷,就站不住腳。
但只要初審過了,目的便達到了,有了籌碼。
先行告辭的製片部門領導,見韓三平單獨把沈善登師兄弟留下,不由心中一動。
韓三平辦公室。
又來一秘書給沈善登和周奇峰上茶。
韓三平喝了口茶道:“年輕好啊,年輕有闖勁。”
又問沈善登:“你和我交個底,這個專案你覺得自己行嗎?”
沈善登想了想,說:“表面上看,我是個有名氣的網路歌手。”
韓三平擺手,打斷:“這個層次的專案,這個沒用。最後還是電影說話,我直說了,你沒做過長片,在你手裡劇組很可能散架。”
沈善登解釋:“我本科是土木專業的,研究生學的電影工程管理。”
韓三平道:“我知道。”
沈善登自信一笑:“首先,我不是導演本科,不是科班,說明不會一定失敗。這樣就算成了一半。”
周奇峰把頭壓低,看著地面
找螞蟻呢,反正這個時候不好抬頭。
韓三平怔住:“.”
有怎麼說話的嗎,太損了。
五代、六代、新生代,都否了。
這口氣忒大了!
沈善登正色道:“我有自己的大片情節,我從小看著好萊塢電影長大,其實在我看來,按照廠長的路子走,大製作、大投資,看似風險高,但卻是低風險。”
韓三平來了興致:“哦?”
沈善登道:“我學的是土木,在我看來,大片戰略,可以類比城市建設中的基礎建設,用大投資帶動區域的發展。”
“我們的電影產業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如果不迅速崛起,就會步很多國家的後塵,本土電影被擠壓。民族產業撐不住,肯定是全產業的悲劇,甚至是民族悲劇。”
“從全產業鏈視角來看,搞大投資,風險其實不大,只要票房和製作成本相當,就是勝利。”
“廠長是站在電影行業發展高度上看問題,為電影行業培養人才,為本土電影產業爭取時間。”
“培養觀眾的觀影習慣,用大片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培養本土電影製作團隊,院線獲得流動資金。”
“算小賬,那些影視公司做電影,要三倍票房。”
“而中影肩負著行業發展任務,從全產業鏈來看,製片、發行,再算上培養觀眾觀影習慣、鍛鍊製作團隊、院線流水.全部加上,只要票房和製片成本保持持平就不虧。”
“大片戰略,是電影行業的大戰略,算的是大賬,戰略投資,不光不虧本,反而收益極大。”
“外界的誤會,單純是從製片角度來看,所以覺得虧,其實一點不虧。”
“就像土木工程裡,造大橋造鐵路,算小賬,一定虧損,除非大收過路費、過橋費,設卡收錢,把票價提上去。”
“但把區域發展大賬算上去,大賺特賺。我們九十年代修路,甚至零零年初修路,那個時候,有些膽子大的領導,往大了修,實際使用量的十倍、十幾倍來修。”
“當時都說這種是政績工程,大大浪費。然而幾年後、十幾年後,都在抱怨當年建的小了,四車道不夠,六車道應該改成八車道,路都堵死了。”
“中影做的就是大局出發,從文化安全、電影產業發展的長遠利益,這些行業佈局,不計成本,只有國營企業願意做。”
韓三平看向沈善登的目光,毫不掩飾欣賞。
好啊好啊!
把他的想法都說出來了,說的比他想的還要好。
韓三平腦子過了一遍,做電影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這個提法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