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登要好好教育教育大蜜蜜。
“小楊,大聲告訴我,出來混,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長官!”大蜜蜜立正敬禮,然後抖了個機靈:“出來混,最重要的是出來。”
沈善登無語看著她:“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挺有幽默感?”
大蜜蜜不由嘻嘻笑了起來。
“出來混,最重要的是背景!”
沈善登道:“明星最大的背景,不是圈子,是所在的國家!”
“混娛樂圈,就要在聚光燈下,要活躍在中心。只有大的領土、大經濟體量、大國地位,才能培養出大明星。”
“同時,什麼風格的國度,養出什麼風格的明星。”
“而港臺明星的活躍,只是特殊時代的產物,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大蜜蜜一臉不信,明確反對:“現在歌手、演員,花旦、小花,都是港臺為主,偶像劇、都市劇也都是港臺專屬,我們只有古裝劇、戰爭劇才能演一下。”
沈善登解釋:“這就是特殊所在,他們因為地方小,城市化起來比我們容易,再加上特殊的區位,外部特殊的支援,有意把港臺和大陸平齊,但這種很難保持。”
見大蜜蜜還是不信,沈善登覺得有必要打破她的濾鏡。
“你覺得一個明星兩棲、三棲,是一種什麼行為?”
大蜜蜜想都不想:“說明是個大明星,基本上到了一定咖位就會演戲、唱歌一起來。”
“錯!”
沈善登笑道:“你現在的認知,不過是一種傳播扭曲,將喪事喜辦了。”
“兩棲、三棲說白了就是兼職,歌手本業賺的不夠養家,要去演戲。演戲賺的不夠,要去唱歌。”
“能把一個主業做的很厲害的藝人,也會因為業態環境殘酷,對未來不安,也會兼職,盡一切可能榨取自己的名氣。”
“在成熟的市場,除了偶像,很少又唱又演。而且,你沒發現,我們這邊很少既唱歌,又演戲的嗎?偶爾唱一兩首的不算。”
沈善登這個知識有點冷,大蜜蜜腦子有點不夠用了。
“我們地方太大了,以歌手為例,一張專輯,不是唱作一體機,不需要冥思苦想創作,公司負責收歌,藝人只製作、練歌,就要兩三個月。”
“宣傳,一線城市必然要跑。上節目、籤售會、見面會、商演,一座城市一個流程走下去,至少一兩週時間沒了。”
“光一線城市跑一遍,也要接近兩個月。再跑二三線城市,又要幾個月。”
“而這,只是暢銷專輯賺錢的最初階段,打榜完了,走穴撈金演唱會才是大頭。再把一二三線城市重新走一遍,半年就過去了。”
“逢年過節,節目晚會、私人宴會邀請。這些節假日加一塊,一個月又沒了。”
“我們這邊頗為懷舊,沒那麼殘酷,一線城市過氣了,可能還在四五線流行,還能賺。”
“再過些年,當年的追星的長大了,又能出來賺一波。”
“只要想賺,從年前賺到年末,全年無休。能把自己活活累死。”
“反觀港臺歌手客觀上沒辦法。”
“港島最慘,市場小,大部分歌手賣不到外埠,只能困在一座城市。一張專輯,宣傳也是走穴,快的一兩個月就完了。”
“彎島地方大一點,也最多三四個月。”
“港島歌手,一年要發三四張專輯,再加一兩張精選,才能把日程填滿,一年五六張唱片,什麼工作強度?”
“彎島,一年也要兩三張唱片。”
“這還是少數能賣出銷量的歌手才有的待遇,專輯製作也要成本、宣傳也要成本,賣不了銷量的歌手怎麼辦?”
沈善登把問題拋給大蜜蜜。
沈善登從基本經濟原理分析,首先人要吃飯,藝人也是要賺錢的。
不賺錢只能喝西北風。
其次,要是能夠簡單賺錢,沒人會給自己上難度。
大蜜蜜:“所以,只能兼職?”
“是啊,只能兼職。”
沈善登道:“雙棲不該叫雙棲,應該叫打兩份工,或者說沒有辦法的打零工!”
“藝人本職養活不了自己,只能到處打零工,歌手做演員,演員去做歌手。”
“本身是一種無奈,然後到了我們這裡,變成了一種榮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