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可別往外說,還要招商引資呢!”
韓三平趕緊勸阻。
“你看,就是這樣。”
沈善登語帶無奈:“我說1,你直接上升到了100。弄幾個文化上的怎麼了?我們這兒的投資回報率,除了東歐之外,全世界最高。”
“東歐之所以第一,是因為直接是明搶,我們投資回報率都能和明搶的比了,可想而知有多高。”
“同樣西方巨大投入的印度,遠不及我們。”
“你現在不讓他們投資,他們才急。明明是他們佔便宜的事,反倒成了委屈。扭曲啊!憋屈啊!”
沈善登越說越火大。
07年都這個樣子,八九十年代更不堪。
韓三平心情複雜:“我們得專注硬實力,不能混淆戰略戰術。”
“你這叫只講普遍,不講特殊!”
沈善登反駁:“文化鬥爭是文鬥!特殊性就在於,你不把人打死,過陣子他就能緩過來,不僅緩過來,還能吹噓自己贏了!說白了,文鬥就是比誰更豁得出去!”
“再難聽點,比誰更不要臉,更會欺騙,更會撒謊,更沒底線。”
“我們和他們不一樣。”韓三平不認可道:“而且也會誤傷。”
沈善登搖頭:“無所謂,我們也只是戰術領域不是嗎?誤傷就誤傷了,多幾個在外面逼逼,也動搖不了什麼。反倒是處決的能力很關鍵,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展現出這種能力,其他人就會顧忌。”
“如今就是自己限制自己,其實殺幾個,一點事也沒有。雖然我也認同佔領道德制高點,但是太裝了,就真以為自己是聖人了,結果就是自縛手腳。”
“人家知道你裝聖人,就敢當眾吐你口水,你還手,人家就嚷嚷,明明他來侮辱我們,卻像是我們做錯了事情,最後老百姓也跟著受氣。”
“過分為對方著想,寒的是大部分人的心。”
“弄幾個,一開始叫的厲害,時間長了,他反而會自己說服自己。”
韓三平感覺沈善登這套邏輯簡直無懈可擊,像回到了《繡春刀》專案評議時。
“我們真做了,會被別人利用、放大。萬一引火燒身呢?”
沈善登開心道:“那好啊!這就是我們這個行業優勢所在。我們不怕地圖炮!不怕誤傷!”
“我們和外面一塊開圖,全部圖圖,你看吧,最後我們還賺。無差別互相驅逐一百個,最後一算,我們賺了一百九十多。對方驅逐的一百個,裡面九十多都是向著他的。”
“說不定全部弄掉一批,反而局勢全面好轉。”
韓三平服了,這邏輯一環扣一環。
“不能極端。那些是消耗我們的,我們得著眼產業。《督公》成功,開闢了古裝大片新路,說明產業升級大有可為!”
“你也打破了行業天花板,本土班底、本土製作,沿著這個節奏走下去。不要亂了節奏,不要亂了自己的方向。”
“當下的現狀,資金不是歐洲就是美國,還有日本,多少年就是這樣了,還有港臺。”
“我們這邊才剛剛起來,時間在我們這裡,保持定力,不能急。”
沈善登道:“我一點都不急,我就是要從《色戒》下口,天狗食日我要一口口的吃,慢慢把他們吃下去,消化掉!”
“從古裝大片切口,從電影入手,然後一步步的,透過商業化手段,把失去的東西,丟掉的陣地,奪回來!”
沈善登給老登畫了張大餅。
韓三平心頭一震,合著你是要做嘉靖啊?要上天?
但轉念一想,類似的忽悠不是第一次了
“你說點實話。”
沈善登:“.”
天可憐見,我說的都是實話啊!
我是那種沒有信譽的人嗎?
只是順便對上管理罷了。
這餅畫得還不夠誠意?
誠意滿滿!
大陸這邊,億元大導演沒幾個,成了就是成了,那就是咖位。
沈善登很清楚自身的稀缺性,只要《督公》成功,他是不缺投資的。
於東就等他點頭,再組個什麼組合。
之前為了《太陽》投入巨資,也是為了捆綁頂級導演,讓博納具有產出頂級資源的能力,助推公司更進一步
這裡確實要多謝前輩,不用打引號。
不管是王忠軍、馮小剛,還是張偉平和張藝謀組合,都證明了對於影視公司來說大導的重要性。
特別是馮小剛先從國營廠跳出來,然後進了華易,之後又從華易跳出來又回去,算是奠定了大導的特殊地位。
對於能夠產出優質、頂級專案的大導來說,固然需要處理電影之外事務,比如備案、找投資、商業運作的合作伙伴,但是相比資金,還是大導更稀缺。
導演裡的反面例子就是張藝謀,被張偉平吃的死死的。
沈善登不愛裝逼打臉,只想調整關係,免得以後大家不愉快。
當然,沈善登也沒騙韓三平,他要做的事,長期來看,就是這個。
反正韓三平也受港臺的盤剝,相比之下,他沈善登算好的了。
沈善登提議道:“第二週我打算搞個打漢奸海報,不要誤會不是針對《色戒》,是電影裡的孫世昌和趙文華。”
韓三平:“……”
還玩掀屋開窗那套是吧,不是第一次了!
掛了電話,韓三平心緒難平。
《督公》成功了,沈善登以前畫的餅,在一步步實現,要是這次也成了呢?
韓三平不敢深想,又忍不住想。
倒不是為了快速進步,就想為文化和宣傳事業添磚加瓦。
“反正沒事,估計明天也沒什麼工作,打牌。”
沈善登拉著陳好、黃曉明,周奇峰,又找了兩個,一塊打夠級,帶清燒、憋三、開點發四那種。
陳好暗暗感慨,沈善登有大將軍之姿,心態無敵。
第二天一早。
週五票房初步統計出爐,一千七百萬,遠超預期!
再次重新整理了今年國產片單日票房記錄!
這個時候票房都是往高了喊,《督公》這樣實誠的不多了!
傳統媒體也無法保持矜持。
《新京報》娛樂版頭條。
【沈善登攜《督公》破紀錄登頂,爭議言論再掀風暴!】
《南方都市報》
【沈善登的粗口,撕開了文化的最後一層遮羞布】
文章指出,《督公》用邊緣故事,粗暴的炒作手法,實現了票房的成功,這說明電影藝術屬性逐步消退,商業屬性持續升溫。
《中國電影報道》
【《督公》現象持續升溫!單日票房奇蹟如何誕生?觀眾選擇給出最響亮答案!】
聚焦電影熱映,刻意淡化爭議言論,用市場資料說話。
學院派倒是集體失語。
北電的黃教授,氣的渾身發抖。
“惡霸!斯文掃地!電影藝術的恥辱!這種人就該被行業封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