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碎敦刻爾克開始

第44章 鉗形攻勢,24萬打19萬,這次優勢真的

按照目前的情報,布第1軍部署在伊普爾突出部中央,敵騎兵軍和澳新軍團作為總預備隊,也在那裡。

布第2軍部署在迪克斯慕德和奧斯坦德一線的北翼濱海,對付我第4集。

布第3軍部署在我們正對面的巴約勒,另外,敵軍司令部應該也是考慮到布3軍之前已經減員嚴重,所以把加1師和加2師作為二線預備隊,放在了布第3軍身後的鐵路咽喉斯滕福德。如果我們進攻布3軍,加1師和加2師也能很快增援上來。

至於從南亞半島拉過來的拉合爾人,目前還不知道在哪裡。甚至可能還在後方的多佛接受緊急訓練,都沒拉過海峽呢。那些熱帶蠢貨的戰鬥素質,估計佈列顛尼亞人自己都看不上。”

倫德施泰特聽完,簡明扼要總結:“所以不管全域性情況如何,目前我們巴里亞第6師、第12師要直接面對的,就是布國第3軍的兩個師?

至於二線部隊,他們有加1/2師作為後援,或許行動較快的騎兵軍也能快速增援過來,但我們也有4個師後援。

總的來說攻防雙方編制依然相當,但我軍更齊裝滿員一些,這仗倒是可以打。”

一戰中防守方的地理優勢極為明顯,如果進攻防守兵力比例1比1,以之前幾個月的經驗,進攻方從來就沒成功過。

進攻方滿員而防守方缺編,理論上還有一點可能性,就看臨場發揮了。

也不是第6集團軍不想在阿爾芒蒂耶爾方向投入更多兵力,而是這片戰場寬度就那麼寬,只能先投入兩個師,敵人也只塞得下兩個師。

如果再往南迂迴擴大攻擊正面,那就打到法軍陣地上去了,會把更龐大的法軍也牽扯進來。而目前的情況,第6集也確實分出了好幾個師去牽制側翼的法軍。

突擊營的3個主要軍官徹底摸清敵情後,下一步就該分配具體的突擊陣地了。

集團軍並沒有對巴里亞第6/第12師的具體進攻陣地做出最終部署,目前還允許前方部隊根據實際情況微調,但最終決定後,肯定是要上報備案的。

考慮到德軍控制的阿爾芒蒂耶爾和布軍控制的巴約勒之間,並沒有多少騰挪空間。

所以集團軍的初步意向,就是讓兩個師各選一邊。

連線兩地的鐵路,是西北-東南走向的,那麼其中一個師沿著鐵路的東北側主攻,另一個師就要沿著鐵路的西南側主攻。

反正不可能直接沿著鐵路進攻,那樣毫無掩蔽,會變成北邊伊普爾高地邊緣部署的布軍重炮群的活靶子的——

伊普爾高地南側邊緣的努瓦爾山、凱默爾山兩處高地,距離這條鐵路最近的地方,只有7~8公里。考慮到高地的落差加成,75毫米的施耐德速射炮都能覆蓋封鎖住鐵路。

所以,把話都徹底說開後,魯路修也攤牌問道:“博克少校,倫德施泰特少校,上面不瞭解最前線的具體情況,所以沒有強行攤派。我們兩個營對應的師,都駐紮在阿爾芒蒂耶爾鎮上,到時候走哪邊都可以。

所以具體就看你們二位想怎麼選了,決定之後,就要最終上報——你們誰想沿著鐵路的東北側進攻?剩下那個就要走西南側。

東北側的缺點是離伊普爾高地更近,更容易招來敵人高地上的炮擊。好處則是地勢更高一些,多丘陵和林木掩體。

西南側的優缺點則反之,離伊普爾高地遠一些,不容易被炮擊,但地勢也更低窪,需要透過很多齊腰深的泥濘積水地帶。”

博克看了一眼地圖,心中早已有了打算,但他不想落下“仗著自己有總參謀長舅舅欺負人”的惡名,所以讓倫德施泰特先選。

倫德施泰特也很懂行,稍微看了一會,就判斷出:“要我說,還不如兩個突擊營都擺在鐵路西南側進攻。泥濘不是問題,下大雪很快就封凍了。離伊普爾高地太近、敵軍炮火太猛,才是真要命。”

魯路修:“你說的當然有道理,但第一天進攻,敵我雙方正面交戰寬度不夠,很難拉扯出足夠的空間,讓兩個突擊營填進去。至少要等第一天取得一些突破後,敵我雙方前沿更加犬牙交錯、能塞進更多人,才能考慮你的想法。”

倫德施泰特嘆了口氣:“所以,問題的本質就是,第一天需要西南側主攻、東北側佯攻,來分散敵人注意力。等西南側取得突破後,才能讓突擊部隊集中打西南側——

既然如此,我的營帶著第6師打佯攻吧,第一天爭取稍微打出一點聲勢來,然後讓第6師的填線部隊鞏固我的成果,到時候我再趁夜摸過鐵路線,到西南側跟你們會師,繼續往縱深穿鑿。”

倫德施泰特很識時務,主動扛下了更不容易出彩的佯攻任務。

博克見狀,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起來,主動伸出橄欖枝:“不管誰佯攻誰主攻,到時候殺敵戰果各算各的,但第一天的突破戰果,算你我平分!”

博克也懶得佔這點功勞上的小便宜,伸出手和倫德施泰特狠狠地握了一下,兩人就這樣達成了默契。

——

ps:別嫌我慢,今天第二章就真的開打了。

主要是雙方都20萬人的大戰役,光敵我防線兵力分配部署、主攻佯攻方向、戰場地理環境優劣勢這些,就夠介紹一整章了,並不是我水。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