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姆湊過來,興奮地說:“我想發起一個‘一朵花的力量’公益計劃,每賣出一件產品,就捐一部分錢改善灌溉設施。”
林硯沉吟片刻,點頭道:“可以,但要規範流程,不能讓村民覺得我們在做表面文章。”
“放心,我已經找好了平臺,也做了預算模型。”瑪麗亞姆說著,開啟了手機上的文件頁面,“只要上線,馬上就能啟動。”
林硯看著她眼裡閃爍的光芒,忽然想起自己當初回喀什時的那種衝動。
也許,這就是新一代青年該有的模樣——不只是守護傳統,更是用新的方式讓它煥發生命力。
傍晚,太陽西斜,風又起了。
但這次,風中多了幾分暖意。
突然,一條訊息彈了出來。
【張建國:今天採集的土壤溼度和蒸發量資料出來了,我們可以考慮最佳化滴灌系統。】
他回覆了一句:“辛苦了,明天我們開會討論。”
放下手機,他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那片隨風輕輕搖曳的花海,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期待。
風還在吹,但他們已經學會了,在風暴中紮根。
傍晚的風還在玫瑰田間徘徊,捲起幾片零落的花瓣,打著旋兒飄向遠處。
林硯站在村委會辦公室裡,手裡翻著張建國剛發來的滴灌系統最佳化方案。
文件第一頁,標題清晰有力:《基於智慧感應與太陽能供電的節水滴灌系統實施方案》。
他目光落在資料圖表上,眉頭漸漸舒展。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心血,也是這片土地迎來的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升級”。
過去幾個月,張建國帶著幾名大學生志願者,日復一日地測量土壤溼度、蒸發速率、日照強度和耗水量,最終得出結論——現有的滴灌系統雖然有效,但在能源利用和效率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加裝太陽能模組,不僅能減少電網依賴,還能降低電費成本;引入水分感應器,能實現精準灌溉,避免浪費。”張建國在郵件中寫道,“如果專案能落地,這片試驗田的用水效率預計可提高30%以上。”
林硯合上電腦,窗外夕陽正緩緩落下,霞光灑在玫瑰花海上,彷彿為它們鍍了一層金邊。
第二天上午,在村委會會議室,烏拉音第一個到場,坐在角落的老位置上,沉默地抽著菸斗。
其他人陸續進來,有村幹部、合作社成員,還有幾位年輕村民。
會議一開始,氣氛有些凝重,畢竟這是一場關於“未來”的討論。
林硯將方案列印成冊,分發給大家。
他站在投影幕布前,語氣平穩但堅定:“我們不是為了種花而種花,而是想讓大家看到,老土地也能開出新希望。這次的滴灌最佳化,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他說完後,沒人立即回應。屋內只有風扇輕微的嗡鳴聲。
烏拉音忽然起身,清了清嗓子,聲音低沉卻有力:“我以前覺得,花不如麥子實在。風吹一吹就謝了,能當飯吃嗎?”
他頓了頓,掃視全場,眼中多了一份溫和,“但現在我知道,這片花田能讓年輕人回來,能讓娃娃們不再去外地討生活。”
說完,他朝林硯點了點頭,坐回原位。
會議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林硯心頭一熱,眼眶微微發熱。
幾天後,方案正式被納入自治區鄉村振興科技推廣專案庫,並獲得專項資金支援。
林硯踩著微微溼潤的泥土走進試驗田,手裡拿著一卷泛黃的地圖和幾張設計草圖。
張建國緊隨其後,眼鏡片上還沾著昨夜熬夜繪製圖紙留下的鉛筆粉。
“你真打算在這兒建工坊?”張建國眉頭微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