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漫第一仙

第51章 埋下伏筆

也沒有給取名,直接傳給了玄青老道,同時為其講解了其中的關竅。

玄青老道像個剛讀書的孩童般,好奇又嚮往的認真傾聽,一臉虛心求教的努力記著。

雖然葉問天說了不用拜師,玄青老道還是站在一邊執弟子禮。

道經是葉問天遍觀道教經義,又經過世界意志的加持融合蛻變而成,其中玄妙深不可測。

雖然只是掐出其中一小段口訣化為的修煉功法,但也不是那麼簡單的。

葉梓萱在一旁用心的聽著,雖然不是在講青蓮道訣,但觸類旁通之下,多少也是有些領悟。

其實無論道經也好,這方世界的修煉之法也罷,不管你是修肉身還是修靈魂,或者是三身齊修,到最後都是殊途同歸,尋求自身的蛻變。

有了這段遭遇,葉問天和葉梓萱在二郎廟歇息了一晚,到了第二天才動身離開。

玄青老道將兩人送到岷江邊上的大路,一番不捨挽留後才轉身返回。

葉問天帶著葉梓萱朝青城山的方向行去,兩地不過百多里的路程。

哪怕因葉梓萱修為低微,葉問天特意放慢了腳程,行進了半個晌午,兩人還是到達了山腳下。

青城山歷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

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丈人觀)紀念。

在古時就已與武當山、龍虎山、齊雲山、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

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

東漢順帝初年,他入鶴鳴山修道,創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師道。

鶴鳴山與青城山同屬古岷山山脈,張道陵最早從鶴鳴山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並在此地羽化飛昇。

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故又稱張天師,即是現在龍虎山天師道的祖師。

天師這個職稱就是從張道陵開始傳下的,每一代的天師道掌門都是張天師,天師道從古至今皆為張道陵後代掌控。

青城山是全真龍門派的聖地(但這裡並不是龍門派,只是修的全真道。

這裡也不是龍門派祖庭,龍門派祖庭在北平,這裡是道教祖庭之一)。

裡頭的道士皆修的是全真道法,師徒相傳,一般從小就會收入門下,在道觀長大,全真的教義是實行的出家制度。

咳咳~關於出家這個問題就得說到道家與道教的區別了。

道家僅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卻是一個宗教團體,兩者在文化形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

道教作為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

理念是毫無忌諱的,反之宗教自然而然會生成諸多的規矩束縛教徒。

雖說道家與道教早已不分彼此,但在葉問天的自我認知裡,自己先是道家人,然後才是道教的一份子,先後順序很重要!

既已修道,葉問天自認不可能再脫離道家,但誰要是想用道教的規矩來束縛自己,葉問天絕對會讓其試一試手中斬業的鋒芒!

……

全真道法修持以丹功為主,兼修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

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性見道,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

規定道士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苦己利人。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