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十一章 一場通俗小說之間的內鬥

在上海的報刊雜誌上,文言文和白話文的稿酬不同,如果文言文千字三塊的話,那麼白話文只能千字兩塊。

不過文言文精煉,白話文可以灌水。

抱著這樣的心態,平禁亞向《尋秦記》開出了第一炮,他用的筆名叫網蛛生。

這篇言辭激烈,義正詞嚴的評論得到了強烈的響應。

上海是舊式文人的聚居地,《自由談》是鴛鴦蝴蝶派的大本營,培養了一批依靠賣文為生的職業作家,《尋秦記》的異軍突起讓有些人感覺到了威脅。

舊式文人對白話文有著天然的牴觸心理。

他們覺得文言文才是真正的寫作,白話文沒有文化內涵,而且穿越這種題材太過胡鬧,根本算不上小說。

他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這部分人認死理,不願意做出改變,並且還要把新生事物扼殺掉,不會威脅到他們的地位。

在平禁亞打響第一炮後,這些人成為了攻擊《尋秦記》的主力。

一時間,在上海的報紙上出現大量批判《尋秦記》的文章,甚至有人人喊打的趨勢。

林子軒看著報紙,心中感慨。

大家都是寫通俗小說的,相煎何太急啊。

其中爭論最多的有兩點,一個是白話文的問題,還有個是篡改歷史的問題。

在清朝末年,文壇提出了“新文體”,當時叫做通俗文言文。

五四新文**動,提出了“白話文運動”,意思是大家日常生活裡怎麼說的就怎麼寫。

從新詩開始到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剛剛過去三年的時間,如今的報紙上依舊以文言文為主,所以說想要改變數千年的文字習慣任重而道遠。

《尋秦記》因為白的徹底,白的不同尋常而備受關注。

相對來說,《射鵰英雄傳》還在他們的忍受範圍,有了《尋秦記》做靶子,《射鵰英雄傳》反而安全許多。

有些批判《尋秦記》的人還會拿《射鵰英雄傳》做例子,同樣是通俗小說,文辭和故事性差距真大,黃毅應該向金勇好好學習。

至於篡改歷史的爭論,引起了歷史學者的注意。

原本《尋秦記》只是娛樂消遣小說,根本引不起學者的關注,而這場由通俗小說內部作家發起的爭論擴大了《尋秦記》的影響力。

上海的歷史學者和知名文人分成了兩派。

一派意思是這不過是消遣小說,不是歷史小說,更不是真正的歷史,較真就沒意思了。

一派則大肆批判這種試圖改變歷史的做法,認為這是不尊重歷史,絕不能姑息。

似乎整個上海的文化界都沒有事情做了,《尋秦記》成了一種現象,不罵兩句不舒服。

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他們覺得看的爽就足夠了。

此時項少龍來到了魏國,參加龍陽君的宴會,碰到了信陵君、李園、韓非等人,舌戰群儒,而他的處境也是危機四伏。

讀者看的大呼過癮,《申報》的發行量大增。

正當林子軒準備反擊的時候,在北平《晨報》的副刊“自由論壇”上刊登了一篇短評。

短評中並沒有提及《尋秦記》篡改歷史的問題,而是認為“《尋秦記》之白話文正是白話文之未來。”

這篇短評的作者叫做魯訊。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