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還不至於和一個女孩子生氣,他覺得是自己選錯了曲子。
“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你知道吧?”他詢問道,“下面這首曲子就叫《梁祝》。”
這個故事孟曉冬自然知道,戲班裡還有戲文呢,不過她沒有唱過。
林子軒哼唱的是五十年代由陳剛和何站豪共同譜寫的《梁祝》,他們以越劇的曲調為素材,加入了交響樂和民間戲曲的表現手法。
這是林子軒給《上海假日》準備的配樂之一,無論用古琴還是洞蕭,包括二胡都能演奏出非常感人的曲調來。
孟曉冬的音樂水平不錯,聽得出這是一首好曲子。
兩人開始交流。
這一交流,出現了問題。
林子軒對音樂的瞭解實在是太膚淺了,而孟曉冬不是科班出身,是在戲班裡自學成才,沒有理論基礎。
兩人根本談論不到一塊去,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
林子軒覺得他和孟曉冬之間缺少一個真正懂得音樂的人。
幾天後,周瘦絹給他介紹了一個人。
此人叫做黎錦揮,湖南湘潭人,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廣泛接觸過民族樂器。
1916年參加北京大學音樂團活動,提倡新音樂,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動攜手共進。
1921年,黎錦揮在上海中華書局供職,主編兒童雜誌和兒童讀物,著手創作兒歌。
有了黎錦揮的加入,事情變得簡單起來。
林子軒把自己想要的音樂透過黎錦揮轉達給孟曉冬,由孟曉冬演奏出來。
黎錦揮對民族音樂和西洋音樂都有深厚的研究,透過和林子軒的接觸,他覺得中國音樂有了新方向。
因為林子軒提供的是音樂成品。
給電影配樂是個技術活,需要等到電影拍攝完畢後,根據情節再選擇所需要的曲目,這件事並不著急。
黎錦揮想要試驗自己對音樂的想法,準備先給孟曉冬灌制唱片。
在1908年,法國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了“東方百代唱片公司”,標誌著中國唱片業正式誕生,之後的數年,有幾十家外國唱片公司紛紛湧入中國。
伴隨著留聲機的普及,唱片在中國的銷量與日俱增,隨之而來的是外國歌曲。
林子軒覺得灌製一張中國人自己的流行歌曲唱片也不錯,就選出了幾首廣為流傳的經典歌曲讓孟曉冬演唱。
第一張唱片選了四首歌,分別是《夜上海》、《夜來香》、《茉莉花》和《甜蜜蜜》。
他們選擇了百代公司進行唱片錄製和發行工作。
林子軒特別提醒黎錦揮,籤合同的時候一定要把詞曲的版權握在自己手裡,這可都是能夠大紅大紫的歌曲,不能便宜外國人。
對於黎錦揮和孟曉冬來說,他們可沒有林子軒那麼的自信。
孟曉冬只是覺得新鮮好玩,卻不知道中國的流行音樂就這樣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她的命運也從此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