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把《羅馬假日》完美移植到上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情節要進行中國化。
在這個保守的社會里,男女擁抱都會被認為是有傷風化,更別說是吻戲了,最多隻能是牽手,還不能是撓手心的那種。
其次,還要和上海的旅遊景點相配合,讓更多的人認識上海這座城市。
而且劇本中要儘量少用臺詞,因為默片中的臺詞都是用字幕打出來的,如果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時不時的有字幕跳出來,會影響觀眾的觀影情緒。
還有電影配樂的問題。
在默片時代,為了不使觀眾因為沒有聲音而感到厭倦,劇院會有專門的樂隊根據電影劇情的發展來演奏音樂。
當情節悲慘的時候演奏悲傷的曲子,高興的時候演奏歡快的曲子,高潮的時候演奏激昂的曲子,平淡的時候演奏舒緩的曲子。
這些曲子大多是國外的古典名曲,極少原創,配樂的好壞和樂隊的水平有極大的關係。
在上海,外國人開的豪華戲院基本上都有專門的樂隊,而一些國人開的小戲院很少配有樂隊,有些戲院即便配有樂隊,但樂隊的水平不高,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讓觀眾感到厭惡。
林子軒覺得在一部國產電影中使用外國曲子略感違和,不如用中國的樂器,比如古琴或者二胡等等,更有意境。
他還想來個片尾曲,在電影結束的時候,讓歌星現場演唱,從而引起轟動。
他不想毀掉心中的經典,所以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林子軒把要做的事情一一記下,拍攝電影是個長期的過程,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他要和但杜予商量過才行。
兩天後,林子軒拿著劇本來到了位於閘北的上海影戲公司。
這家小型的電影公司完全是但杜予的家族公司,公司裡的職員都是他的家人親戚,連演員也是從家人中選擇。
這是第一次有關《上海假日》的討論會,參與的還有殷明竹和周瘦絹。
周瘦絹是個狂熱的電影愛好者。
他在《申報》上連載過《影戲話》,較為系統的介紹了外國電影,在《中華小說界》雜誌刊出《美國影戲中明星曼麗碧華自述之語》這篇文章。
“明星”這個詞彙應該是周瘦絹在翻譯中的首創。
他和但杜予是好友,很看好《海誓》這部電影。
當週瘦絹聽說但杜予放棄拍攝《海誓》,要拍攝另一部電影時,懷著好奇的心情,他想看看新電影是什麼模樣。
他對林子軒的創作才華並不懷疑,能寫出《尋秦記》和《射鵰英雄傳》的作者,絕對能編出來一個好故事。
結果沒有讓他失望,《上海假日》的確比《海誓》好很多。
他是寫言情小說的大家,知道故事如何打動人,如果說《海誓》能夠轟動一時,那麼《上海假日》會流傳很久。
因為它有能夠讓人回味無窮的魅力。
於是,周瘦絹加入了劇本的討論之中,補充了許多有趣的情節,對於這個時代的上海,他要比林子軒熟悉的多。
他知道上海的哪個地方好玩,那個地方能夠拍出好的效果。
他甚至提出用申報館來協助拍攝,電影中的新聞記者就設定為《申報》的記者。
但杜予和殷明竹也圍繞劇本發表了意見,大家一起修改完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