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四十六章 包羅《永珍》

這其實是林子軒借鑑後世《讀者》雜誌的內容形式。

在後世,《讀者》雜誌被稱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贏得了各個年齡段和不同階層讀者的喜愛與擁護。

它的發行量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

林子軒不想辦一本專業性很強的雜誌,而是一本博採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的通俗雜誌。

在後世上學的時候,他看過很多期《讀者》,裡面的不少小故事很有意義,有時間的話可以寫下來。

他記得後世還有本《知音》雜誌也很暢銷,專門講悽慘的人生故事。

《知音》雜誌的文章向來以細膩動人著稱,創造了“知音體”這一形式。

很多讀者都懷疑《知音》雜誌上故事的真實性。

有報紙甚至披露了《知音》編輯為了讓文章更“感人”、“好看”,對原作進行加工、改編,甚至改變事實,編造故事。

就算是這樣,《知音》雜誌的發行量仍然居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六位。

任何雜誌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這麼大的發行量只能說明老百姓喜歡這類故事,這種心靈雞湯的故事能夠撫慰讀者的內心。

林子軒覺得下一步可以模仿“知音體”,創辦《知音》雜誌。

還有鄭證秋和周劍允主編的宣揚婦女解放的《解放畫報》,也可以納入永珍書局的體系。

在後世有一本叫做《家庭》的雜誌,原名叫做《廣東婦女》,是一本以戀愛、婚姻、家庭為報道和研究物件的綜合月刊。

發行量在全球文化綜合類期刊中排名第八。

雖然現在是民國時期,時代不同,可讀者的需求是一樣,以上的雜誌針對不同的讀者群,能夠覆蓋全國大部分的讀者。

《永珍》針對的是社會精英,《知音》針對的是平常百姓,《家庭》則是針對女性讀者。

如此,一個龐大的報業集團顯露雛形。

林子軒對未來的規劃讓平禁亞佩服不已,他只是隨便講了講未來雜誌的內容和運作而已,具體的事務還是要平禁亞來做。

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也為了服務好大老闆。

在永珍書局成立之初,平禁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林子軒出一本詩集。

趁著新詩的討論剛剛結束,此時出詩集正是時候。

連郭沫偌都出了本《女神》,新詩的奠基人豈能沒有詩集,有了詩集才好意思說自己是詩人,否則總有種名不正言不順的感覺。

不得不說,平禁亞在揣摩上意方面很有一套。

林子軒對此頗為滿意,他把自己的詩作整理一番,選出30首新詩,並寫信請胡拾和周作仁作序文。

這是為了回報兩人在和郭沫偌的論戰中對自己的支援,如此也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

想要在文壇上混下去,朋友自然是越多越好,胡拾和周作仁無疑都是這個時代文壇的領軍人物。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