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文豪

第八十九章 一個有益於中國電影事業的人

上海明星電影公司籌備多時的《津門大俠霍元甲》終於開機了。

總導演是鄭證秋,還有兩名副導演,分別是李平倩和顧肯福,說是副導演,其實就是幫著鄭證秋打雜的。

因為鄭證秋還要同時籌備《大鬧天宮》,沒有太多時間花費在這部電影上,而且默片拍攝並不困難,只要擺好攝像機的位置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中國的電影導演怎麼拍攝電影呢?

“導演的技巧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攝影機的地位擺好了,就吩咐演員在鏡頭前面做戲,各種的表情和動作,連續不斷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膠片拍完為止。鏡頭的地位是永不變動的,永遠是一個遠景……”

這是張時川后來對民國初年電影拍攝的回憶。

由此可見,民國時期的中國導演處於毫無經驗的狀態。

鄭證秋去了一趟美國,在好萊塢片場觀摩了幾天,才恍然大悟,原來鏡頭還分為遠景和近景,人物還有面部表情的特寫,攝像機還能放在小車上跟著演員跑動。

雖然以前看外國電影雜誌,瞭解一些名詞,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親眼看到才能明白攝像機是怎麼拍攝的。

他在好萊塢大開眼界。

還有一個演員的使用問題,在沒去美國之前,鄭證秋堅持拍攝電影使用以前文明戲的演員,因為這些人有舞臺表演經驗。

但電影和話劇有很大不同。

話劇演員無論是聲調還是形體都較為誇張,也就是所說的話劇腔。

給人的感覺就是脫離生活,過於機械化,拿腔拿調,不夠自然,而拍攝電影需要自然和生活化,一個演員想要自如的轉換並不容易。

在好萊塢也經常使用從百老匯劇院出來的演員,可這些演員在拍攝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把舞臺表演上的技巧給忘掉。

現在的鄭證秋已經不再堅持使用話劇演員了,而是從演戲學校裡挑人。

明星演戲學校算是中國第一所教人演電影的學校,不僅招收演員,也招收和電影相關的專業人才,比如攝影和劇務等。

李平倩就是這樣進入明星演戲學校的。

他是浙江杭州人,剛剛20歲,在上海滬江大學上學,不過沒能畢業,喜好電影和攝像,看到明星電影公司招工,想也不想的就進來了。

鄭證秋考察了他,覺得他對攝像很有想法,又有文化,加上正好缺人,就帶在身邊。

這個時候演戲學校的教學大都不是在課堂上,而是現場實習,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

顧肯福是林子軒從中國影戲研究社挖過來的。

中國影戲研究社是在1920年由陳壽治、邵棚、施彬遠等集資創辦,是上海市電影愛好者團體,《閻瑞生》就是他們拍攝的。

不過由於《閻瑞生》這部片子受到上海社會輿論的抨擊,這個研究社的日子並不好過,接近破產的邊緣。

林子軒挖顧肯福是因為此人在1921年12月創辦了一份電影雜誌,叫做《影戲雜誌》,也是中國第一份電影雜誌。

這份雜誌介紹了國內外電影市場的動態,還有一些對中國電影現狀的分析文章。

這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