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來也能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說明劇本沒有脫離生活。
這是他較為欣慰的一面。
然而,他從來沒有寫過像《日出》一樣如此貼近生活的劇本,這已經不是貼近生活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
林子軒把真實的生活拿出來寫成劇本,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戲劇高於生活的部分,說的高雅一點是從繁瑣的生活小事中提煉出主要的情節。
其實就是為了粉飾生活。
觀眾看戲,一方面想要在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樣才有代入感,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想看到真實的生活。
因為真實的生活太殘酷了,他們不願意接受。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戲劇喜歡大團圓的結局了。
觀眾既有了代入感,又有了生活中不曾有的幸福感,於是,他們在戲劇中得到了心理補償,得到了滿足。
這是他們喜歡一部戲劇的原因所在。
這和後世的讀者看網路小說是一個道理。
讀者在看網路小說的時候總是強調代入感,這個代入感就是要在人物設定和故事情節上符合大多數人的經歷,也就是貼近生活。
不過,讀者又希望網路小說中沒有現實生活中的鬱悶情節,想要爽起來。
主角不能被打臉,不能受委屈,女主角不能死,不能有外遇,不能有任何不爽的情節,否則讀者為什麼要看網路小說。
這就是在粉飾生活。
所以,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人的共同感情需求是相同的。
當然,這其中還有另外一種藝術形式,那就是悲劇。
比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和朱麗葉》,男女主角都死了,照樣是經典戲劇。
中國的《梁祝》也是男女主角都死了,可最終他們竟然化作蝴蝶雙雙飛走了。
經過對比,就能發現西方人比較能接受生活化的戲劇,東方人則會對生活進行粉飾,留下一點希望,很難脫離大團圓的結局。
《日出》和《雷雨》這兩部話劇都是悲劇,一點都不給人留下希望。
在網文上屬於虐主,不對,連主角都死了,那就是虐觀眾了。
但這樣的話劇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鄭證秋看《雷雨》的時候覺得壓抑,他為兩家人的悲慘遭遇而痛心疾首。
他看《日出》的時候更加壓抑,他為整個社會的黑暗扭曲而深惡痛疾。
《雷雨》是人生的大悲劇,《日出》是社會的大悲劇。
這是鄭證秋佩服林子軒的地方。
他和林子軒的家世差不多,但他絕不可能像林子軒一樣對自己,對這個社會進行如此深刻的剖析。
這或許就是一個文學家所具備的基本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