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見楊曉樓並不是真的邀請楊曉樓來演孫悟空,那不現實。
一個是楊曉樓是北方人,不可能一直在上海待著。
拍電影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大家都耗不起。
此外,楊曉樓的名聲太大了,年紀也有四十多歲,林子軒不是請不起,而是萬一在拍攝過程中出了什麼意外,他不好交代。
他想請楊曉樓介紹一位猴戲行家,名聲不要那麼大,但猴戲功底一定要好。
如果是楊曉樓的弟子那就更好了,到時候可以用這個做噱頭,相信能吸引到很多觀眾。
楊曉樓是安徽懷寧人,出身梨園世家,父親楊悅樓也是京劇名家。
他和梅蘭方、餘叔言一起並稱為“三賢”,是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是楊派藝術的創始人。
他為人比較和氣,花了不少時間看了《大鬧天宮》的劇本,聽林子軒講拍攝有聲電影的事情,露出很有興趣的模樣。
林子軒真怕他要自己來演。
拍攝電影和舞臺表演不同,有一定的危險性。
比如,那些飛來飛去的動作,在舞臺上可能只是做做樣子,但拍攝電影的時候需要用繩子吊著在空中晃悠,很容易發生意外。
好在楊曉樓沒有為難林子軒,也沒有介紹他自己的弟子,而是介紹了另一個人。
這人叫做鄭發祥,和其他武生不同,他專攻猴戲。
像蓋教天被稱為“江南活武松”,說明他武松演的最好,猴戲只是附帶。
楊曉樓演的最好的是《長坂坡》和《霸王別姬》,也精通猴戲,但不是專業演猴戲的。
只有鄭發祥自幼隨著父親演猴戲,十一歲的時候就在戲臺上扮演小猴,後來父親亡故,迫於生計,在漢口滿春茶園京戲班子充當武行。
在上海的林子軒對此人不熟悉,但楊曉樓在北方,又是圈內人,自然知道鄭發祥這個人。
鄭發祥能以演猴戲見長,又有獨特的表演技藝,從而創立了海派猴戲中的“鄭派”。
在後世,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同樣是演猴戲的世家,他的父親就是幼年時觀摩鄭發祥的猴戲,逐漸成為了南派猴王。
所以說,猴戲的傳承經久不衰。
林子軒相信楊曉樓的推薦,鄭發祥的名氣還不大,生活上較為窘迫,請他來拍攝《大鬧天宮》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有了演員的人選,林子軒琢磨起道具的事情來。
有人說在民國時期沒有電腦,就沒辦法做出特殊的效果來,這是因為不瞭解傳統戲曲。
在傳統戲曲中有一種叫做機關佈景的型別,以表現離奇景象和迅速變換場景為其特徵,多用於偵探戲、武俠戲和神怪戲中。
最早採用機關佈景的是上海的新舞臺,曾經上演過神話劇《濟公活佛》。
說這些你可能沒有直觀的印象,那就以《射鵰英雄傳》為例。
裘千仞號稱是鐵掌水上漂,但他的哥哥裘千丈卻沒有這種功夫,可他照樣能夠糊弄人。
所依靠的就是機關佈景之術了,只要事先在水下打上木樁,誰都能在水上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