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雄心之艦男穿越記

第三十三章 迷亂十月

一九三一年,在林漢這個穿越者製造的連環暗殺中渡過了金色的九月。常凱申遇刺,張少帥挨炮擊,主宰中國的兩位大人物的遭遇,著實把當時中國實權派的各路軍閥頭子們嚇了一大跳。在熙洽被林漢用四十公斤的苦味酸炸藥連人帶車炸成碎末後,各地實力派的軍閥頭目皆大大加強了自身的護衛力量。而林漢的暗殺路線,從最高階別的常凱申到次一級的張少帥再到第三級的地方大員,從上到下一路望過去,所有人都不由而同地把注意力投向了東北,都忍不住在心裡嘀咕:難道這一系列的暗殺真的是日本對東北動手的前奏?

少帥府捱了三發炮彈,死裡逃生的張學良在那枚近在咫尺的炮彈的刺激下,憶起了幾年前的殺父之仇,難得地雄起了一回,下令奉天的東北軍加強戒備。熙洽這個日本人經營了多年的暗棋突然被殺,則讓日本產生了極大的警惕。案情雖然一時理不出頭絮,但由現場的殘留痕跡判斷,兇手使用的是無線電遙控爆破技術。

在1931年,無線電遙控爆破,可是一項不折不扣的高科技,絕對不是一般的地方軍閥可以做到。日本人很快意識到這背後另有一股龐大的外國勢力參與,而這外國勢力是誰?

英國人?美國人?還是北方的蘇聯人?不管是哪一方做的,對日本人來說都是極頭痛的對手。躲在暗處的對手有時比站在明處的敵人更可怕,尤其是在自己嚇自己的時候。越想越怕的日本軍部透過“整肅”的方式,緊急叫停了準備多時行動方案,一切等待中國混亂的政局明朗化後再做行動。

東北的形勢,看似緊張,卻因為日本人的主動收斂而暫時緩和下來。相反,在中國長江以南,一幕一幕的精彩紛呈的“大劇”正接連上演。

九月十八日這一天,參與對江西蘇區圍攻的各路國民黨軍在長達十天的“賽跑”結束後,紛紛撤至吉安、永豐、宜黃、南城、南豐、廣昌、寧都、贛州等地。至此,李潤石領導的紅一方面軍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由於常凱申遇刺,接替他的何應欽此時已無心戰事,前線大軍一片混亂,紅軍取得了比歷史上更輝煌的勝利。

林漢的那兩槍實在太狠,小腹上的那一槍,十三毫米的彈頭幾乎將常凱申攔腰打斷,胸口的那一槍更是開了個大洞,常凱申的屍體破損嚴重,加上天氣炎熱。九月十五號頭七過後早早地就下葬了。比起歷史上他身死不得返鄉的下場,這一回他倒是提前埋骨老家奉化。

然後,然後他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無論是南京留守的炮黨副總裁汪精衛,還是身處剿匪前線的何應欽,此時雙方所做的事都是忙著拉幫結派,尋找支援,為爭奪常凱申留下的權力真空而不遺餘力。與此同時,英美日等國的駐華大使和相關人員,同樣也四處出動,不僅汪、何兩人門前車水馬龍,就連山西的閻錫山,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家門前葉門庭若市,時不時可見各式的洋人出沒。而位於北平的少帥府,日本特使更是幾乎天天上門,打著“消弭誤會”的旗號纏著張學良。

英美和江浙財團此時是忙著尋找替代常凱申坐上炮黨總裁位置的人。按法理說,常凱申一去,汪精衛理應在這個非常時期接替他的位置。然而汪精衛幾次倒常,他這個副總裁不過是個空架子,手中沒有半點兵權。在這個有兵才是王,槍桿子裡出政權的時代,汪精衛空有“副總裁”的身份,但其政令實權甚至在南京城內都不太行得通。

相比之下,何應欽身為常凱申之後的黃埔軍校第二人,對軍方的影響力就要比汪大得多。只是,他的這份影響力和控制力,和常凱申相比,又差了很多。常凱申手下的軍隊軍頭,其勢力核心就是黃埔系,又以和他同鄉的江浙系最得重用。陳誠,顧祝同,劉峙才是他的心腹,至於何應欽,由於常凱申第一次下野前他壓錯了注,其“黃埔系第二人”又十分地令常忌諱,其地位雖高,手中的實權並不太多。

常凱申遇刺後,以陳誠、顧祝同、劉峙為首黃埔江浙系的成員開始抱團,待價而沽。這三人本就是常凱申最寵幸重用的,平日裡對何或許尊重,但未得常凱申的允許,何應欽根本調動不了三人,何應欽想讓這三人象對蔣一樣地對他忠心耿耿,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但是在常凱申死後,何應欽卻一夜之間成了英美甚至日本人眼中的香餑餑。第三次圍剿還未結束,常凱申還未下葬,他的在南昌警備司令部就快被三國的特使踩破了門檻。而江浙財閥買辦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對他遞出了橄欖枝。

此外另一個有力入主南京國民政府的人卻是身在北平的張少帥。在常凱申遇刺,南京國民政府暫時群龍無首,散沙一盤的情況下,張學良的東北軍無疑是舉足輕重的重要力量。只是此時的張學良,卻被林漢的那三發炮彈炸得少爺脾氣上來了,雖然日本人不停地派特使解釋,以及鼓動張揮軍南下,飲馬長江。但緊接著熙洽的死,卻讓張對日本人的野心更加警惕,不管日本人怎麼鼓動,他就是按兵不動——林漢的那一炸,抹掉了熙洽這個“帶路黨”做的髒事,令其得以“清白”地死去。

常凱申一死,國內最高興的人當屬各路軍閥,此外幾年前中原大戰時被常凱申用“銀彈”擊倒投蔣的石友三之流,這時同樣也很高興,常凱申一去,這些常手下的雜牌軍非嫡系部隊,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各方勢拉攏的物件,這些沒有節操的軍頭們發現自己又可以再賣一次。

九月的中國政局,紛紛擾擾一團漿糊,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到了十月初,政局終於逐漸明朗化。何應欽在英、美、日三方的共同支援,加上江浙財團的有限支援下,終於成功接替常凱申的位置成為名義上的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執掌常系大權。只是他這個總司令當得要比常凱申鬱悶得多,常凱申勢力的核心黃埔江浙系的那幫人,卻在這期間和宋子文,孔祥熙為代表的江浙財團勾搭在了一起,有槍有兵有財的他們,對於這位新任的何總司令,態度也僅維持表面的尊敬,更聯起手來逼得何不得不將幾個重要的職務分給他們。至於常凱申這些年用“銀彈”擊倒收編的各路軍閥的雜牌軍,經過這二十多天的叫賣,也找到了各自的新東家。而他的對手汪精衛雖然無兵權,但政治資本卻比何應欽豐厚,仗著副總裁的身份,在常凱申亡故後,還是撈到了不少好處。接替了常凱申位置的何應欽,手中的權力比起前任縮水了大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