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縣衙門。
這是一座標準化的建築,主體為三進三出,門戶威武朝南開,一對石獅子分擺兩邊。
臺階之上,大門左右,一邊豎鼓,一邊掛鐘,是謂“鳴冤鼓”。
一旦鼓響,官必升堂。
不過自有衙役把守,不許人胡亂衝撞,敲響鐘鼓。
大門進去,先是前堂,然後到正堂,繞過後面,則是後宅,縣令大人以及家眷住所。
另外還有牢獄、館舍、六房等公務場所連線在一起,形成一片建築群。
此際書房中,縣尊楊大人正眉頭緊鎖,望著手中的杯盞出神,杯內的茶水都已經涼了,還未喝上一口。
在他下首處,站立個身穿長袍的中年人,年約四旬餘,留三縷短鬚,面目清雅,乃是師爺張森。
張森為秀才出身,多次赴考鄉試,皆是不中。為謀生計,不得已投入楊大人門下,當個幕僚師爺。
常言有道:“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
從秀才到舉人,不折不扣的一道天塹。
一般人家,就算考中了秀才功名,但要是考不中舉人,就得另謀出路,或當塾師、或當賬房、或當西席,幕僚師爺已經算很好的工作了。
沒辦法,總得養家餬口。
有些人士,還會想著一邊工作,一邊存錢,等有了機會再戰考場。
然而讀書考功名這種事,脫產和不脫產差距極大,而且會越拉越大。
當投入工作時,事務繁忙,各般瑣碎,弄得焦頭爛額,心煩意燥,哪裡還能沉下心來讀書寫文章?
再加上年歲增長,各項機能衰退,中舉的機會越發渺茫,可望不可即。
所以說,當秀才們走出書房,到外面做事後,基本就等於宣告放棄了。
當初陳源花錢打點門路,要送陳晉進衙門辦差,說是練達人情世故,實則多多少少也有放棄的意思。
不過相比鄉試,院試的考試成本較為低廉,還可以去嘗試拼搏一二,能中個秀才的話,總歸是一項功名,謀生出路也要好得多。
張森自知中舉無望,他得楊大人賞識,深得器重,算是站穩了腳跟,故而轉變思路,開始積攢各類資源,為兒孫輩鋪路。
其心思玲瓏,善於察言觀色,此時看著臉色陰沉的楊大人,便不敢開口說話。
楊縣令抬起頭,開口問:“張師爺,你怎麼看?”
張森當然知道大人問的是什麼事。
茂縣為大縣,向來民生安定繁榮,不曾出過什麼大亂子。
能到這般富庶縣域來當主官的,自有出身來歷。
楊縣令單名“煜”,乃是天下八大名門之一、長州楊家的嫡系。其為二甲同進士出身,當年金榜名列六十八名。
雖然名次稍低些,但憑著家族支援,起步便是大縣的七品縣令。
這般起點,不知碾壓了多少同輩中人,稱得上前程似錦。
他正值年富力強的年紀,眼看任職將滿,故而想要更進一步。
這不僅僅是他的意願,更是整個宗族的期望。
宗族的勢力名望,需要維持向上,就得開枝散葉,就得人才輩出。
否則的話,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莫說名門大族,便是皇室世家,都會隕落,化作歷史塵埃。
從縣令往上,自然便是府城了。
楊煜理想的目標,便是升遷知府。
當然理想是理想,其中難度不言而喻,目前來說,只算稍有眉目。
可偏偏在這骨節眼上,竟發生了一樁驚天大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