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代表們消化著這一訊息,迪科斯徹更是眉頭緊皺,瑞達尼亞的情報部門竟然對這樣的大事件沒有查到任何風聲。
“按照南方帝國的傳統,附屬國至少會經歷兩到三次的國王變更,才會慢慢被歸入帝國治下,那位新皇帝未免太急著作出政績了。”希沃德親王並不覺得這是一個變更的好時機,不過他巴不得那賽爾的自由坡地運動鬧的越兇越好。
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的法理,擁有自主權的附屬國是不能被歸入王國版圖的。而一旦那賽爾變為那賽爾行省,就可以說恩希爾這位帝國皇帝完成了開拓疆土。但也同時代表著,那賽爾真正亡國了,必然會引起那賽爾國民的強烈反感和反抗。已經在貝爾哈文地區興起的“自由坡地”獨立運動,勢必會愈演愈烈。
1258年冬,北境反擊戰爭落下了帷幕,但直到1259年春天,北方王國和南方帝國才真正簽署下了停戰協議。
談判階段,帝國人對於馬格圖加行省的土地分毫不讓,卻願意將更多的那賽爾地區土地送出。原因很簡單,戰爭期間那賽爾還是“具有自主權的獨立王國”,而馬格圖加行省的安格林地區是屬於尼弗迦德帝國的土地。更加讓那賽爾人悲哀的是,最終停戰協議裡的割讓條款是由他們那賽爾王室簽署的。從法理上來講,恩希爾皇帝沒有承擔罵名。
對於尼弗迦德帝國的做法,利維亞、亞甸和瑞達尼亞是不滿意的,因為這代表著他們更難管理他們應得的那塊土地。
可是對於安格林地區,尼弗迦德的代表態度堅決,大有你若不退還,就全面開戰的態勢。
另外一邊,辛特拉和史凱利格的代表維賽基德和泰莫利亞的希沃德親王也出現了分歧,雙方就包括土地在內的戰利品分配比例,有不同的看法。
談判下來,畢竟是戰敗一方的帝國作出讓步,更多的那賽爾土地被劃出,且允許北方三國攜帶戰利品退出安格林地區,但是要求後面一項不被寫入條約內。
根據《那賽爾條約》,那賽爾王國割讓出阿梅爾山脈以北以及整個貝爾哈文地區。尼弗迦德帝國承認北方王國在上述地區主權。
貝爾哈文地區,也就是“自由坡地運動”鬧得最兇,甚至已經出現小規模起義軍的那一塊地方。
恩希爾皇帝打的一手好算盤,直接把這個未來的大麻煩扔給了北方的國王們。北方掌權者們自然看出這明顯的算計,但還是毫不客氣抓下了這燙手的礦石。貝爾哈文地區有著豐富的礦產,那些起義軍大多就是各大礦場的礦工。
北方這幾個國家裡,國力最弱的利維亞物產也最匱乏,瑞達尼亞盛產糧食卻一直在從柯維爾進口礦石,其他國家自然也不會反對國家多幾處礦場。
土地的配額,南方防線的駐守,戰利品的歸屬,礦產的所有權,北方諸國就這些問題又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談判。
北方的掌權者們不會錯過這個開疆擴土的機會,新的國土,成為了競爭的焦點。即便是並不與那賽爾接壤的亞甸和瑞達尼亞,也願意派出部隊駐守那一塊並沒有太多人口的飛地。
“和帝國皇帝相比,北方的國王並沒有高尚多少。”——那賽爾最後的國王如是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