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
萬人合聲,響徹夜空,如梵音禪唱!
已是七十二歲高齡的孔子,早已經淚流滿面。
在身邊弟子的攙扶下,孔子神色莊重,竟是向張凡拱手躬身,拜了一拜。
張凡微笑,亦是用同樣的姿態回禮。
這一拜,讓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當年張凡在奉天殿中,與明太祖朱元璋那一拜之際,便斑駁了二十五年的歲月。
當兩人同時直起身子的時候,先前有些古怪的氣氛,已經是蕩然無存。
此人,真的來自兩千五百年後!
孔子親眼目睹了白晝變黑夜,夜空中繁星明月交相輝映,更有後世萬千儒生虛影現身……
這些異象,毫無疑問,全都是出自眼前這個年輕人。
神靈臨凡一般的手段!
所以,還有什麼不相信的呢?
孔夫子溝壑縱橫的臉上,忽然泛起笑容,道:“張凡小友,既然後世奉我為萬世之師,你自認也是我的學生,卻為何受我一拜?”
哈!
張凡也笑了!
這一句問話,便足可以說明,七十二歲的孔子,已經真的通透。
便如他自己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心中有疑惑,便立刻宣之於口,這正是因為夫子已經完全不計較這些表面的東西,方能如此坦蕩。
後世傳聞,孔子恪守古板禮法,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觀念壁壘森嚴。
可是,從眼前的這個小小縮影,便知真實的孔子,或許並非如此。
畢竟是隔了兩千五百年啊!
有多少事情以訛傳訛,早就不是最初的模樣?
比如說,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但後世一度只記住前四個字,導致整個意思完全被曲解。
比如說,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被當做是孔子歧視女性的典型範例,然而在孔子生活的當代,“女子”,並不是指女性……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張凡笑著回答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哦?
孔子眼前一亮,不禁連連點頭。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說得好啊!
“這是何人所說?”
孔子覺得這話說到了自己心坎裡,把他心中某些模糊的想法說得無比清晰,塊壘頓消。
“唐代,韓愈。”
張凡回道:“雖非孔門弟子,但亦是儒家傳人!”
好好好!
孔子更加喜悅。
看來,這個張凡並沒有故意矇騙自己,後世的儒家,的確源遠流長,擁有無數賢人學者,思想的光輝輝映萬世。
自己的學問有了傳承,自己的思想沒有消亡!
此生,無憾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
唐代……
孔子忽然把握到一個關鍵詞,神情略見緊張。
但他還是沒什麼猶豫,直接就問道:“張凡小友,如今這天下混亂,紛爭不休,何時是一個盡頭?你所說的……唐代,是什麼時候?”
哈!
那可有點遠了……
張凡略一計算,道:“從現在算,二百五十八年後,天下歸於一統。”
“是……誰贏了?”
孔子五十五歲開始,帶著弟子周遊列國,不遺餘力地推行他的思想他的治國之道,雖然處處碰壁,卻不改其志。
尤其是現在聽張凡說到,後世兩千多年,終於認可了自己的道理,並有無數後人為其發揚光大。
那麼……結束如今天下亂象的,會是哪個國家?
是唯一對自己還算恭敬,並以“大司寇”的職位賦予自己的魯國麼?
“是秦。”
張凡道:“嬴政統一六國,建立起華夏曆史上第一個郡縣制中央統一政權,自稱為秦始皇。”
啊!
孔子臉色頓時一變。
竟然是秦?
他知道秦這個地方,不過他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的時候,雖然經過,卻並沒進入。
因為孔子周遊,為的是推行自己的思想。而當時的秦國地理位置,乃是西北和戎狄雜居。
孔子把華夏正統看得極重,有著“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思想,所以孔子並沒有去到秦國。
那麼……
畢竟又是兩百多年後,孔子對未來一無所知,全靠張凡解答疑惑。
張凡自然知道他要問什麼,搖頭道:“一百二十三年後,秦朝商鞅實行變法,以法家理念治理國家,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很快就令秦國實力大增,為未來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啊!這……
孔子再次失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