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侯穿越宋哲宗

第12章 邊陲小國的崛起

這一點不得不說很大宋,趙煦聽了只能沉默,趙匡胤聽了估計要跳腳,自己文韜武略,子孫後代居然如此不濟。

“官家……”眼見天子臉色沉了下來,王厚一時不知道該不該講吓去。

“沒事,你不必忌諱,我大宋羸弱。我都習慣了。”趙煦依舊態度隨和,他沉下臉不是因為生氣,是心情低落,軍隊起點太低要整備起來,要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王厚倒也是不諂媚的主,講故事一樣繼續說。

話說羌人一直被稱為百羌,也就是羌人是由大大小小百十個部落組成的。大點的有幾千人小點的部落只有百十人。

在党項人並不十分強大時,羌人還能與之相爭。但隨著党項人愈發強大,羌人就變成了一盤散沙,党項人拉攏一批打壓一批很快就征服了大部分羌人部落。

西夏建國後,李元昊自認為党項拓拔部為拓拔鮮卑之後,於是行鮮卑舊俗,頒佈禿髮令以異於漢人習俗,不從者殺。

於是這使境內部分吐蕃和羌人復叛,河西吐蕃唃廝羅部歸宋,熙、洮、岷等數州的吐蕃人和羌人也多有響應。

李元昊花費十數年才終於平定。

不過西夏的西北、西南和南方各方向都有不願臣服的吐蕃諸部和羌人部落的存在。這也是後來熙寧開邊時《平戎策》可以付諸實施的基礎。

事實上,党項人擴張的過程中,河西地區的甘州回鶻、吐蕃諸部以及一些羌人部落都給大宋提供了將党項人扼殺的外部條件。

可惜,大宋是扶不起來的阿斗,竟然一敗再敗,終使西夏得以立國,並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阻斷了絲綢之路。

當然最後這段話王厚並不敢說出來,不過在轟轟烈烈的熙寧開邊時,他想不通有吐蕃諸部、甘州回鶻和部分羌人部落在党項人後方牽制,之前的大宋為何能一敗再敗就是了。

熙寧開邊之後,他隨父親王韶暫時離開了西北邊疆。後來神宗駕崩,舊黨執政,河湟一帶不少地區又歸党項人之手,他現在已經不確定青藏一線的吐蕃和羌人部落是不是還相信中原王朝了。

畢竟一再捨棄他們,反覆無常。

如果告訴他們大宋要復興華夏榮光,重塑在河西和西域的秩序,他們可能以為不過又是折騰兩三年就縮回去了,是不是還願意相助尚未可知。

不過話說回來,吐蕃諸部也多有不願大宋染指河湟地區,深入青藏的部族存在。羌人同理,他們在大宋和西夏的夾縫幾乎都變成了兩派,親宋或者親夏。

不是這兩派的遠在青藏高原深處,大宋和西夏的觸手也都夠不到。

“西夏能夠立國得感謝我們大宋。”趙熙起身踱步到視窗,“你們說一個王朝在立國之初是怎麼做到屢戰屢敗的?要說漢高祖有白馬之圍,唐太宗也有渭水之盟。可不過數十載,漢北擊匈奴三千里,唐滅東西兩突厥。我們大宋是怎麼做到讓一任節度使,區區三州的諸侯小國坐擁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十數州之地?”

蘇軾和王厚聞言都大是惶恐,慌忙起身拱手,卻不知道該說什麼。

大宋對外一系列的戰爭失敗,多數人都歸咎為對手太強,有人是為失敗找藉口,有人則是真的認為對手就是強。

如契丹人數十年間就擁有北地幅員遼闊的領地,諸族臣服。而西夏動輒能戰爭動員國內十之五六的民眾參戰,號稱五十萬眾,大宋西北邊軍數量上遠不如。

這藉口找得很好,卻從來都不想後周皇帝柴榮北伐遼國勢如破竹,若非染病燕雲十六州唾手可得。那時中原尚未一統,難不成論國力,擁有九州之地的大宋還不如半壁江山的後周?

還有士大夫為屢敗於西夏找藉口,范仲淹以為,“國家御戎之計在北為大”,歐陽修表示認可,“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處”。

連蘇軾也提出了“西邊患小,北邊之患大,此天下所明知也。”

好像大宋是未盡力,亦或不該盡力似的。

他們都忽視了大宋人口近億,而西夏區區兩三百萬。數十年不間斷的戰爭,耗也該把西夏耗到國力無力再戰了。

事實上卻是幾年前神宗朝還兩敗於西夏,之後神宗皇帝病倒,熙寧開邊開拓的兩千餘里要包圍西夏的戰略,不了了之。

熙河路境內吐蕃人叛了降,降了叛反覆橫跳反倒讓大宋不勝頭疼。

趙煦看著窗外,愈發覺得這大宋是全方位的有大病,一場徹底的改革迫在眉睫。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