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王厚帶兩千人趕到,局勢自然是一邊倒,這時契丹軍士已經被消耗大部分兵力,蕭通刺部加上蕭褚部僅剩四百人左右,當然曹埇所統領的整個騎兵營只剩下幾十人,其他全靠一百多廂軍和百姓中自告奮勇的勇士撐住了局面。
蕭通刺眼見洗劫屠戮獨羊崗的計劃已然全盤失敗,眼下也將全軍覆沒於此,他心中憤怒、惱火卻無絲毫的悔恨之意。
他帶著兩部加起來四百人的契丹軍士退入小巷做最後的負隅頑抗。
巷子內因為屍體太多,加上狹窄短促,完全不利騎兵作戰,人數優勢也有一定的折扣,然而這些已然廝殺大半個晚上的契丹人早已疲憊不堪,如何會是王厚統領的生力軍的對手。
王厚下令全軍下馬,將這夥契丹人四面圍困,然後前排長槍開路,後面計程車卒登上民房居高臨下以弓弩壓制。
契丹人被萬箭齊發壓制的連頭都抬不起來,莫說是還擊了,等到宋軍的成排長槍兵臨近之後,他們的近戰武器如斧錘之類很難有效打到宋軍。
甫一交手契丹人就損失慘重,近一百人被無情的射殺或者被長槍如串糖葫蘆一般捅死。
“這情況已然是絕境,我們不如投降吧!”
一名百夫長眼見被圍堵又毫無還手之力,不由想要勸蕭通刺,身為長期在邊境駐紮的遼軍,他清楚大宋自詡禮儀之邦,對待俘虜有優容政策。
事實上大宋確實明文規定不得私自殺俘虜,優容程度上有老兵感慨,“至於待遇,復不均一,使吾老舊之卒自傷其不如歸正之人,而歸正者又自以為待之不如俘虜之厚也。”
當然這有誇張的成分,不過也只是存在於宋遼之間不間斷的小規模衝突上,俘虜的人數本就不多,雙方都允許出錢贖買或者交換俘虜。
但在西軍那邊是很少有的,西軍多是當地人,與西夏党項人有血海深仇,宋與西夏的衝突無論激烈程度還是次數都遠超宋與遼國。
在他們這裡明文規定是一回事,實際操作又是一回事,有多時候他們不被殺掉領功就不錯了。
而眼下圍攻這批契丹的主力就是种師中從西疆帶來的西軍精銳。
這點這名百夫長當然是不知道,他只想給眾弟兄爭取一條活路,但是他顯然忘了,蕭通刺已經瘋狂到這般程度豈會就此投降。
蕭通刺聽完百夫長的勸告,只是冷笑,然後一刀捅進其胸脯,再將其踹翻在地,厲聲喝道:“再有敢言投降者殺無赦。”
一眾宋軍聽不懂這個契丹老頭用他們聽起來聒噪的語言在說什麼,只管聽從都虞侯軍令,敢稱兵器者殺無赦,蕭通刺在無形之中遂了宋軍的意。
在這種大優勢的情況下,尤其是這幫人沾滿了同袍的鮮血,就是投降了也想要他們拿起武器。
無情的屠殺在火光的照耀下持續,契丹明顯早已畏戰,只是在蕭通刺的逼迫下無謂的送死,在鬼門關跟前,不是所有人都跟蕭通刺一樣那麼在乎契丹人的尊嚴,在四百人在短時間內被殺戮到只剩幾十人的時候,終於有人忍不住了。
一個年輕人痛罵蕭通刺是個瘋子屠夫,然後掄起鐵錘砸向蕭通刺,蕭通刺面不改色,側身躲過鐵錘,只是兩三招就將其鐵錘奪過,然後一刀劈死了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