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忙擺手道:“無妨,就是氣息有些不穩,去開闊地轉轉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就好了。”
孟皇后見趙煦面色紅潤,也不是受了風寒的病態模樣,也就放下了心。
兩人去延福宮的路上,周啟及一應侍從自然是遠遠跟在後面的,帝后並肩而立,不過一開始話並不多,趙煦當然是因為憑白多個媳婦他完全不瞭解。
孟皇后端莊嫻靜,似乎也只是善於傾聽的主。
這情況他們也只能有一搭沒一搭的聊點毫無營養的話題,但是慢慢的孟皇后意識到趙煦不再像以往一樣滔滔不絕的陳述以後,她開始主動問一些巡視疆域過程中的事。
在涉及到政事和軍務之後,她居然也能提供一些個人見解,比如她認為州到縣往往政令不達,其實跟一州主官頻繁調動有關,要知道朝廷政令的施行往往是需要時間才能有正確的反饋的,結果三年之後,有時都不到三年地方主官換人了,那政令推行到了何種程度,是否適合地方,新任主官只能從交接文書中瞭解,若是不贊同前任的舉措,甚至推到重來。這些是導致政令不達的主因。
這番見解讓趙煦對她刮目相看,於是也就漸漸開始話多起來。
不過孟皇后到底是女流之輩,平時讀的書或者太皇太后的培養不涉及軍務,哪怕她天資聰穎,對軍務的見解也是較為幼稚的。
但趙煦曉得這不能怪她,別說是後宮皇后,很多地方帥臣也就是一路經略安撫使于軍事而言也沒好到哪裡,甚至樞密院主官都是文臣。
這是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問題,大家普遍瞧不起武人,不過某種程度上也跟大宋以文抑武脫不開干係,原因較為複雜。
隨著兩人交流的加深,趙煦發現孟皇后其實跟太皇太后她不太一樣,孟皇后沒那麼排斥王安石,說到市易法、募役法時還不像蘇軾、司馬光這種大儒動不動站在法統的角度駁斥,她覺得是有益於朝廷和百姓的。
這話有沒有迎合趙煦的意思?或許也有,畢竟“大病”前的趙煦不滿舊黨久矣,這孟皇后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有些想法應該是真實的,因為她說的很透徹,並不是略懂皮毛一味附和。
總之,趙煦對自己這皇后是有些滿意了。
在延福宮逛了一圈,畢竟還是冬末天氣很冷,兩人這一會都凍的小手冰涼。
這時一陣大風吹來,孟皇后下意識的擋在趙煦身前,這個條件反射的動作跟身份無關,應該是因為趙煦以前身子骨弱,不能輕易染了風寒,時間久了養成的習慣。
趙煦第一次這麼近看孟皇后,孟皇后不是那種傾國傾城,明豔不可方物的女子,以容顏而論只能說清秀,但身上到底有端莊大方的氣質在,太皇太后一手培養提拔的皇后確實不是一般的官宦之女。
“官家,妾身有幾天沒去給皇祖母請安了,要不你陪妾身走一趟吧!”孟皇后拉趙煦到避風的亭子內說道。
趙煦何等聰慧,立刻意識到這恐怕是為了向太皇太后展示天子和皇后夫妻和睦,讓她不必憂心。
想來不管他是有意還是無意多日不曾踏足慈元宮,外界都以為是帝后失和的徵兆。只是他“大病”之後發生的事太多,明面上天子和皇后也沒什麼矛盾,太皇太后暫時沒有插手而已。
稱孟皇后為賢內助,好像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