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換個思路想想,易清卻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造化西方,修繕地脈,從而賺取功德。
雖然修繕地脈過程繁雜,且頗費心神,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也是一條出路。
……
成功化形,易清立刻回山。
這座仙山名為忘塵山,雖然不是洞天福地,但卻是西方少見的上等仙山。
與西方其他地方相比,這座仙山之下的地脈破損並不算嚴重,靈氣還算充盈。
也正是因為如此,易清才能依託仙山,積累底蘊,平穩度過化形劫。
而今易清已經成就先天道體,福澤與氣運愈發深厚。
未來有他坐鎮,再加上他這株先天靈根也可以主動梳理靈脈,蘊養造化。
這座仙山,定然會晉升為一座極品仙山,甚至成為真正的洞天福地。
回到山中,易清開始以此山為根基,建造屬於自己的道場。
根深者葉茂,源浚者流長。
洪荒生靈,無論修為幾何,都需要有自己根基。
獨善其身也好,投靠旁人也罷。
唯有根基牢固,道途才能走的平穩。
這是洪荒最基本的法則,易清既然穿越,便也入鄉隨俗,產生了這個念頭。
之後,易清收集山中有靈材料,以自身與忘塵山的特性為基礎,建造了一座碧青樸素宮殿。
隨後他又展開法力,將宮殿內外修繕了一番並以職能不同劃分了三個區域。
三個區域分別是修煉靜室,煉丹火房,鍛器寶閣。
之後,易清又來到宮殿之外,從遠處開墾出靈田與藥園。
又引下一條溝渠,化作靈泉,加以灌溉。
至此,一座道場便初具模型。
易清參考山名,將自家道場取名為無憂殿。
忘塵無憂,清淨自在。
做完這一切後,易清滿意的在道場中轉了轉,但又覺得景色單調,當即再次施展法力,在道場當中添置了一些小橋流水,亭臺樓榭。
忙完這一切後,易清看著面前生機盎然的道場,這才露出滿意。
外在已經佈置結束,接下來易清準備檢查一下道場的內在,也就是山中地脈情況。
藉著這個機會,他正好將山中地脈修繕一番。
念及於此,易清抬腳輕輕一跺,當即便化作一道青光,深入仙山之內。
……
這是一條極品地脈。
在沒有破損的情況下,這座仙山應該是頂尖仙山。
不過現在,這條地脈斷裂成了上百截,而且上面有一縷縷不知何處而來的陰煞怨氣纏繞,這才導致仙山降為了上等。
見到這一幕,易清當即化出本體,紮根地脈之上,開始以先天靈根的特性蘊養地脈生機,以大地青蓮特點淨化陰煞怨氣,以強大根系接續地脈斷裂之處。
以此,來恢復斷裂地脈。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
五百年後,正當易清依舊專心接續地脈期間。
卻有兩道身影凌空而渡,路過忘塵山上空。
二者匆匆一瞥,卻發現忘塵山中有生機在蘊養,有造化在重生,似有大毅力者在修補此處地脈。
見此,兩道身影發出一聲輕咦,旋即身形一晃,落在了忘塵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