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黃二人相互對視一眼,奇道:
“啥叫預熱?”
謝安海想了想,反問道:
“假如我們直接寫信或登門拜訪知青,邀請他們回來,很可能有一些人會猶豫甚至拒絕,對吧?”
“這是肯定的,攏共三四百個知青,能回來二三十個就不錯了。”黃安笑道,“關鍵是那些事業有成的,能不能多回來幾個。”
“那有沒有可能提前造勢,讓不管是功成名就的、還是默默無聞的,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謝安海繼續問。
蔡名昭問:“阿海,你想怎麼造勢?”
謝安海拿過紙筆,刷刷寫下幾行字,邊道:
“分成五步:分會發動知青、媒體制造熱度、徵文撬動情懷、冠名吸引贊助,最後閉環轉化現金流。”
黃安愕然道:
“阿海,你這說的都是啥?”
“就是,除了這個徵文,我咋啥都沒聽懂?”蔡名昭也滿臉疑惑。
“表姨父、黃叔,我簡單點說。”
謝安海咧嘴一笑,指著第一行字道:
“如果咱們自己一個個去尋找、聯絡知青,那得花多少功夫、多少錢?”
“對呀,所以我計劃在報紙上刊登啟事,讓一部分知青主動聯絡我們。”蔡名昭道,“同時也發動已經聯絡上的知青,幫忙尋找其餘人。”
“沒錯,但不夠。”謝安海笑道,“表姨父,知青們目前主要分佈在本縣和甌江市區,還有一部分在杭城、滬城,對吧?”
“沒錯!”蔡名昭點頭。
謝安海敲敲桌面道:
“那就在在本縣、甌江市和杭城,分別成立一個聯誼分會,邀請知青中的積極分子或功成名就者,擔任分會會長、副會長。”
“一定要告訴他們,到時可以領導會見、上臺發言、刊報表彰,並且可以參選聯誼總會會長。”
“我明白了!”黃安恍然大悟,“到時一些辛苦活,就有人搶著幫咱幹了!”
“沒錯,阿海你這腦袋瓜果然靈光!”
蔡名昭也連連稱讚,旋又指著第二行道:
“那這‘媒體制造熱度’,就是讓報紙和廣播多宣傳嗎?”
“對,但不是簡單宣傳,要有一系列配套措施。”謝安海道,“咱們鄉里有沒有攝影比較厲害的人?”
“照相師傅嗎?”黃安皺眉搖頭,“好像沒有什麼厲害人物。”
“那我推薦一個人。”
謝安海在紙上寫下一個名字,道:
“他是縣文化館攝影幹部,86年獲得甌江市文藝‘銀鹿獎’、去年獲得本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
“設法邀請這位大佬到咱們鄉到處走走,拍知青們奮鬥過的農場、林場,拍山區小學的泥石茅草教室,拍孩子們的雜糧午餐和翻山越嶺上學路,也拍山民、漁民的生產和生活。”
“然後,由名昭先生與他一起聯合署名,設法在《玉蒼日報》、《甌江晚報》上發表一系列文章和照片。再適時邀請一些記者也來走走,這勢頭就造起來了!”
“有了輿論熱度,知青們會更積極,縣裡政策更容易爭取,一些企業家說不定還會主動捐款捐物!”
“這主意真他娘絕了!”黃安一拍大腿,“還有啥?繼續說,今天我要做你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