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此人,除了長的好看些,也確實有些本事。此人善於偽裝自己,表面上義薄雲天,善言納諫,知人善用,也能借勢,在只得到袁氏勢力很少幫助的情況下,竟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在冀州也有了一席之地。也能在冀州和冀州刺史韓馥一爭長短,甚至隱隱有取而代之之勢,袁紹此人不可以小看。
也正是因為袁紹裝的義薄雲天,氣度蓋世,所以他不可以在沒有任何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強佔冀州,所以現在的袁紹,特別需要一個藉口,這樣,他才可以順理成章的接管冀州,又不失了自己的仁義之名,被天下人詬病。
說到這個藉口,就不得不提幷州東面的幽州。袁紹身為渤海太守,緊鄰幽州附近,又因為袁紹善於交際,再加上頭頂四世三公的名頭,幽州刺史劉虞和北平太守公孫瓚都和袁紹有所聯絡。幽州刺史劉虞乃是光武帝之後,為人敦厚,愛惜百姓,而且根正苗紅,也願意和袁紹交往。
各路諸侯共擊董卓失敗之後,因為暫時迎不回皇帝劉協,袁紹曾經以諸侯盟主的名頭聯絡過幷州刺史呂布、冀州刺史韓馥、幽州北平太守公孫瓚等各路諸侯,共同推舉劉虞為新帝。但是鑑於袁紹在抗擊董卓時的表現,各路諸侯大多都沒有相應,甚至對袁紹有了埋怨之心,懷疑他有僭越之心,想效仿董卓,廢立皇帝,袁紹果斷放棄了這個念頭,再不敢提起。這件事其中積極相應的只有冀州刺史韓馥,韓馥之所以積極相應是因為,韓馥和劉虞之間相交莫逆,後輩子孫也都有聯姻。
諸侯中反對聲最強烈的莫過於豫州的袁術和幽州的公孫瓚,袁術反對袁紹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袁紹提議的事情,袁術都反對,就這麼兒戲,袁術開心啊。當然袁術名義上也要有一個拿出手的藉口,袁術的藉口就是,皇帝還健在,朝廷禮制尚存,各路諸侯都要遵循禮法,膽敢有這樣提議的人都該殺,敢稱新帝的人就是謀逆,各路諸侯可以共同擊殺,袁術的藉口附和四世三公的袁氏集團忠於大漢的表象。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你袁術說的話也不臉紅,你那麼忠於大漢朝廷,一沒有朝廷批准,二沒有皇帝的聖旨,袁術就靠袁氏的勢力,擅自統御了全部豫州,不就是刺裸裸的謀逆嗎!
再說幽州公孫瓚,公孫瓚反對的原因也很簡單,公孫瓚在幽州是被劉虞節制的,公孫瓚是個武將,常常帶兵打仗,尤其多的是抵禦外族,公孫瓚雖然治軍嚴明,但是經常行軍打仗,難免會傷及無辜百姓,甚至會有屠戮異族村莊,威懾侵犯領土的異族人。這時候就常常會有公孫瓚屠戮無辜百姓的奏報,報給劉虞。劉虞是個文人,坐鎮中央,收到底下的奏報,再沒有得到確切情報的情況下,就會明確的提點公孫瓚要愛惜百姓,注重軍隊的紀律。
公孫瓚做為一個武將,更加重視戰功,和戰爭的最終結果,又因為公孫瓚確實有些太過傲氣,既不解釋,也並沒有在意劉虞的命令。幾次以後,劉虞認為公孫瓚治軍不嚴,隨意殺戮百姓,而且不聽命令,於是就開始慢慢削弱了公孫瓚的權利,甚至想囚禁公孫瓚,但是公孫瓚常年對外作戰,手中權利很大,麾下部對的戰力也很強,劉虞就只能徐徐圖之。公孫瓚認為劉虞識人不明,胡亂指揮,對自己開始束手束腳,也聽說劉虞對自己有不軌的歧途,有這些原因,他們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就是因為這些矛盾,讓公孫瓚極力反對劉虞成為新帝的提議,公孫瓚擔心如果劉虞成為新的皇帝,劉虞隨便找一個藉口,自己的腦袋可能隨時搬家。
劉虞知道袁術和公孫瓚反對自己成為新帝的訊息以後,對袁術和公孫瓚都很痛恨,但是袁術有四世三公的名頭,袁氏勢力集團的庇護,外加身在豫州,山高路遠,並不能把袁術怎麼樣。
可身在幽州的公孫瓚就不一樣了,劉虞想殺公孫瓚的心思,越來越強烈,幾次命令公孫瓚到刺史府議事,公孫瓚都已身體不舒服推脫了。
劉虞眼看軟的不行,那就只能來硬的了。於是劉虞召集幽州大軍一同進攻公孫瓚,公孫瓚以一隅之地對抗整個幽州,確實有些力不從心。最新情報,劉虞率領的幽州軍已經打的公孫瓚節節敗退,公孫瓚已經被劉虞的幽州軍團團圍困在北平城,相信再過不久,就會被劉虞所打敗,或生擒或戰死,相信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將軍,戰死的機率更大一些。
“報,幽州急報.“就在這時,呂布議事大廳外恰巧傳來幽州情報。
張遼高順等武將紛紛開始議論起來,多數都為公孫瓚這個同為武將的戰士感到可惜,沒有戰死在對外的戰爭中,卻死在了內部鬥爭裡。
也有人感嘆劉虞的棋高一著,畢竟劉虞軍事才能並沒有公孫瓚大,公孫瓚常年對外戰爭,戰功卓著,軍事才能有目共睹,劉虞能帶領幽州軍打敗公孫瓚,看來劉虞也絕對不是一個無能之輩。
這時候當仁不讓的賈詡,才好整以暇的接過戰報,向呂布和呂布的親信們說起了戰報的情況。
劉虞率領的幽州大軍團團圍困北平城數日之久,遲遲不能攻下城池,於是攻城的將領命令戰士進行火攻,大火迅速蔓延整個城池及周邊百姓家庭的房子,公孫瓚計程車兵被燒的潰不成軍,眼看就要攻破城池的時候,幽州刺史劉虞仁厚,眼看城池將要攻破,不忍心北平城的百姓受苦,帶領親衛到城池前命令停止火攻,幽州軍剛剛停止火攻,北平城城牆的火勢還沒有熄滅,只見北平城門大開,一隊騎兵衝出北平城,他們就如白色閃電般的殺向城池下的劉虞,劉虞及劉虞的親衛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殺得乾乾淨淨。
劉虞這個主將一死,無人指揮的幽州大軍頓時亂了方寸,被公孫瓚率領的騎兵殺得潰不成軍,四散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