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寧宮院落一側的涼亭下,無人出聲,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唯有朱允炆漸漸消停的大笑和朱元璋越來越重的喘息。
朱元璋一把掐中朱允炆的肩膀,質問道:“朱允炆,你是不是在騙咱?”
“爺爺,孫兒敢以性命發誓,孫兒所言句句屬實,”朱允炆指著朱棣冷笑道,
“據孫兒在宮中的探子所知,四叔在來洪武朝之前還去過我大明另一朝,洪熙朝,為的就是解決他的次子,朱高煦的造反問題,”
“四叔功績非凡又如何,他的兒子有樣學樣,也起兵靖難,在我朱家又上演了一場叔侄相殘的戲碼。”
話落,朱元璋雙目赤紅看向朱棣,一字一句的問道:“老四,朱允炆所言,是真的嗎?”
見事情都被朱允炆這糟心玩意捅出來了,朱棣心裡雖然生氣,但還是點點頭道:
“朱允炆說的不錯,在原本的歷史中,我家的老二、老三確實在我死後造反了,不過兒臣已經去洪熙朝將此事解決了。”
聞言,朱元璋臉色漲紅,心裡的怒火無論如何也抑制不住,他最不能看見的就是老朱家血脈相殘,
可老四開了靖難的先例,他的兒子又步了他的後塵,靖難一旦因此成為慣例,他朱家後人很可能同李唐一樣,陷入無盡的血脈相殘之中。
想到如此慘象,朱元璋指著朱棣怒喝道:
“老四,你看看你乾的好事,你起兵靖難,你兒子也起兵靖難,你是要我朱家子孫代代相殘,永無止盡嗎?”
見朱元璋神情有些不太對,馬皇后急忙扶著朱元璋的胳膊,勸道;“重八,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四,他當初起兵靖難也是迫不得已,”
“況且,你所料也不一定正確,藩王造反何其困難,並不是所有藩王都如棣兒那般英明神武,更不是所有皇帝都像朱允炆那般軟弱無能。”
聽到馬皇后的勸解,朱元璋的怒火才稍稍平息,漸漸冷靜了下來,
咱妹子說的對,華夏幾千年來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僅有老四一例,就這還是有極大的運氣成分,
而且咱老朱家藩王的待遇這麼好,完全沒必要去走那萬劫不復的造反之路。
見朱元璋的怒氣有消減的跡象,朱瞻基立刻趁機說道:“太爺爺,太奶奶所言不錯,我大明並沒有如你所料的那樣血脈相殘,”
“孫兒受仙人指點,悉知大明所有歷史,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您,”
“我大明276年曆經十六帝,僅有四次藩王造反,還只有爺爺成功了。”
聞言,朱元璋對於後代子孫血脈相殘的擔憂終於少了許多,也不由的鬆了口氣,
相較於李唐那十幾次“玄武門之變”,他老朱家僅有四次“靖難之役”已經算好的了。
隨即,朱元璋眼神凌厲的看向朱瞻基,質問道:
“瞻基,給咱好好說說,除了老四和他那逆子,還有哪個不肖子孫造反了,等咱見到了,非抽死他不可。”
朱瞻基點了點頭,解釋道:“除了爺爺和二叔,咱大明的另外兩次藩王造反分別是寧王朱宸濠和安化王朱寘鐇造反,”
“寧王,那是朱權的王號啊!”
朱元璋眼中透著一股寒氣,冷笑道:“沒想到朱權一脈也是出息了,竟也蹦出了個敢造反的子孫啊,看咱回頭怎麼教訓他,”
“至於這安化王只是個區區郡王,想來也不成氣候,咱到時候廢了他就是了。”
朱元璋喝罵了一句,繼續問道:“瞻基,那另外三次藩王造反的結果如何?”
朱瞻基笑了笑,解釋道:“如果說爺爺的靖難是千古唯一一例藩王造反的成功案例,”
“那麼咱大明另外三次藩王造反就是一場笑話,”
“先是二叔朱高煦於宣德元年謀反,孫兒御駕親征,令二叔手下軍心不穩,將領直接投降,孫兒不費吹灰之力鎮壓了二叔,”
“然後是朱宸濠於正德十四年起兵,卻被地方官員王陽明率軍鎮壓,從起兵到失敗僅僅用了四十三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