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就是棉被防彈,儘管棉被防彈聽著很是可笑,但是事實上卻也是經過戰爭考驗的,並不是那些抗戰神劇裡的導演一拍腦子想出來的奇葩設定。
要知道在抗戰的年代,八路軍與小鬼子的裝備差距極為懸殊。
尤其是在地勢平坦的華苝平原,小鬼子為了遏制八路軍的游擊戰,特意修建了大量工事碉堡,這些碉堡給八路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畢竟並不是所有戰士都有王根生這樣把手雷從射擊孔扔進手雷的本事,所以自然這碉堡對於缺少重火力的八路而言就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了。
因此一般來說,八路軍戰士在摧毀小鬼子碉堡時,主要的手段是冒著小鬼子的猛烈火力抵達碉堡下方,隨後引燃炸藥包將碉堡爆破。
但很顯然,小鬼子的機槍手不會任由八路軍戰士抵近碉堡。
為了摧毀一個小鬼子碉堡,八路軍很多時候需要付出十分慘烈的代價,許多戰士都是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執行爆破任務。
不過,在長期的實戰摸索中,八路軍戰士們透過集思廣益,最終研發出了名為“土坦克”的特殊裝備。
而所謂的“土坦克”就是把一張八仙桌架在平板車上,然後在桌子上鋪上幾床浸水的棉被,然後戰士們就可以貓腰推著平板車前進,順利地將炸藥包送到小鬼子碉堡的下方。
在將這種“土坦克”投入實戰之前,八路軍已經用真槍實彈做過了試驗,而且使用的武器還是以穿透性聞名的“三八大蓋”。
要知道在抗戰的戰場上,三八大蓋的穿透性與射程都是比較強的水平,但在射擊“土坦克”時,八路軍戰士發現“三八大蓋”的7六點五毫米子彈並不能完全穿透八仙桌的木板,溼棉被有效吸收了子彈的動能。
於是在八路軍研發出“土坦克”後,相關經驗很快推廣到各個抗戰根據地,八路軍摧毀小鬼子碉堡的傷亡代價明顯減少了許多。
只是為何在平日裡毫不起眼的溼棉被和八仙桌,組合起來為什麼就成了讓日軍機槍手束手無策的“土坦克”呢!其實當時的棉被和我們如今日常生活裡的被子有很大差別。
在抗戰的年代,普通老百姓家裡的棉被並不是純棉花,而是夾雜了大量的棉籽甚至亞麻等雜物,一床棉被重達十幾斤,極其厚實。
當好幾床浸溼的棉被層層迭放時,它們其實可以被視作一種比較原始的複合防彈材料,能夠大幅削減子彈的動能。
而在這些棉被的最下方,則是用料厚實的八仙桌,當時一張八仙桌桌面板的厚度至少有四五厘米,而且使用的木料也是堅固的梓木、楠木、榆木等,因此厚實的桌面完全可以抵禦動能衰減後的子彈。
後來為了提高“土坦克”的防彈能力,一些八路軍戰士還會在棉被與棉被之間加上溼潤的沙子,進一步削弱子彈的穿透動能。
事實上,就連歐洲戰場的米軍也曾應用過類似“土坦克”的辦法。
由於得國人的反坦克炮威力強大,於是一些美軍裝甲兵會在自己駕駛的謝爾曼坦克上掛載大量的沙袋,從而削弱得軍反坦克武器的動能。
雖然這麼做會拖慢坦克的機動效能,但防禦效果卻比起那些“螺奔”的坦克有大幅提高。
而現代防彈衣的原理,其實也和“土坦克”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表面來看,現代防彈衣只是用比較厚實的布料製造,這讓人不禁擔心它能否抵禦子彈。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