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條,埋在地下的地雷往往可以透過顏色和形貌上與周圍的差別被發現,有時馬虎的偽裝甚至也能暴露它們。
第五,觸發地雷用的絆線、繩套可以透過在地表的繩線被識別出。在清理它們前要注意,繃緊的繩線千萬不能剪,只有鬆弛的才能這樣才能保證引信被釋放、地雷觸發機構被閉鎖。在可疑情況下,應在絆線上系一根繩子,然後躲至掩體後面,拉動引爆。
第六條,發現地雷後,要先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除去偽裝物再引爆。排除己方鋪設的地雷時,如果已經明確或者從佈雷計劃裡知曉這些地雷沒有設定可透過拿起時觸發的牽拉式或剪下式引信,則可將其拿起移除。取出時先要摘掉偽裝並將引信切至“安全”位置,待插入安全鉤後這些雷可繼續使用。
排雷隊的每名士兵都裝備一根探雷杆和許多小旗子或是其他用來標記地雷的工具,此外,其中兩人還要各帶一卷白色繃帶,以及可以固定繃帶的釘子或者絲線,用於標記清理出的安全區。
在踏入雷區前,所有人都要預先用探雷杆輕戳前方的地面來搜尋目標,發現地雷後,就可以用小旗子或者其他比如樹枝之類的輔助物將其標記。要注意的是,嚴禁用鏟子代替探雷杆戳刺地面!
每人的探雷寬度是一米,且道路左右邊界還要再往外延伸半米,因此清理一條四米寬的路需要五人同時工作。
只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像探雷鐵、探雷杖這樣採用最原始純機械原理的簡陋工具很快便無法滿足戰場需要,因此換裝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的新型電子式探雷器已成為必然。
當然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硬核的物理排雷法實在是太不安全,太消耗排雷計程車兵了,因為有時候一個弄不好,排雷棍戳到的地方就是地雷的觸發裝置,然後就會報銷掉一名甚至是多名排雷兵。
於是在一九四零年四月,得軍提出研發一種推車式探雷器。按照要求,這是一種可以推著走的裝置,只需一人便能操作,並且能預先發現前方一米處的地雷。
該裝備的開發由武器測試局五處牽頭,萊茵公司負責,其全重二十三千克,探測深度四十公分,採用電磁感應原理,透過聲音訊號作為目標識別標誌,電池續航時間二十小時,使用僅需一人,使用方式為推行和攜行。
而這就是最早的電磁式的地雷探測器了。
由於這種探雷器探測深度大,能發現深埋沙底的目標,再加上萊茵公司研發進展迅速,很快生產出第一批樣品,因此一九四一年的北菲戰場成為其進行實戰測試的首選地。在那裡,它的表現相當優秀,以至於繳獲它的瑛軍都十分喜愛。
構造上,該裝備主體是一個推車,車體框架由兩部分組成,分別以輪軸為中心向前和向後伸出。推車前端安有探頭,被保護在一個長條形護套內,探頭產生的脈衝訊號會經過固定在框架上的電線傳輸到包含接收器、電池和開關的接收盒裡。
因為採用電磁感應原理,因此它只能用於探測含金屬部件的地雷,探測者透過耳機發出的聲音脈衝便可發現目標。在使用上,其特殊之處在於,士兵既能以直立行走姿勢推著用,也可在發現敵情時出於安全考慮將車體彎折,以臥姿或匍匐姿勢使用。細節設計上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控制全車重量以及節約成本,兩隻車輪選擇膠合板作為材料,同時還配有橡膠輪胎。
另外,前部探頭上方還安裝了含白色染料的長條形容器,在前行過程中能不斷噴灑染料來標記所走過的路。推車式探雷器拆解後可以裝入裝運箱中,待送抵前線時又能迅速方便地重新組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