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後續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會觸及到巴渝之都重慶府,是以作者於此,僅以本文對再接篇章作以詳盡的鋪墊。
首先咱們先對明朝的區域劃分作個簡單的瞭解。明朝時期,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設司、府(州)、縣(土州)三級區域制.府要比司(省)低一級。
明朝在全國設定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
據《明史·地理志》記載,終明一朝有府140,州193,縣1。而根據《明史·兵志二》記載,明有衛493,所359。此外,明還設定了介於省和府、縣之間的道。道分為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明代並改元的路為府,以稅糧多寡為劃分標準。糧廿萬石以上為上府。廿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
地方最大的一級稱為“布政使司”,相當於現在的省。
明朝在全國設定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
布政使司下一級別就是府,在下就是州,最後就是縣,終明一朝有府140,州193,縣1。區域性地方,省府之間還設有道,長官是道臺。
明朝在重慶設立兵備道、重慶府、重慶衛,其轄區與今重慶直轄市地域大致相當,還包括今廣安市的一部分。明神宗萬曆28年(1600年)李化龍總督湖廣、四川、貴州軍務,在重慶教場誓師討伐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叛亂。明思宗崇禎17年(1644年)6月張獻忠在重慶磔殺四川巡撫陳士奇。這些事實表明,明代總督和巡撫都曾駐重慶。
清代一省一巡撫,一省或數省設一總督,康熙元年(1662年)四川總督移駐重慶,康熙九年川湖總督移駐重慶,因此重慶可稱為大區或省會首府。和明代總督李化龍一樣,清代四川總督李國英駐重慶期間的總督署都在今渝中區較場口北面的石灰市新民街一帶。
說到這裡,不禁令作者想起一個民間傳說故事起來。
話說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想到宮外去了解一下民情,就穿著便衣走進了一家小酒店。他看見店堂內靠牆邊上坐著個年輕人,一身讀書人打扮,旁邊還有好幾個空座位。朱元璋徑直走了過去,坐在書生的對面。他叫來了一些酒菜,隔著桌子跟這個書生一邊吃喝一邊說話。
朱元璋問他:“聽你的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吧?”
書生看問話者一臉和氣,便客氣地回答說:“在下是重慶人。”朱元璋心下一尋思,便想了個上聯,笑著對書生說:“我這裡有個上聯,你能對出個下聯嗎?”
“不知先生的上聯是……”
“我這個上聯是——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朱元璋以重慶的地理特點,用迭詞的形式組成了一條上聯。此聯又是拆字聯,前半句“千里為重”,“千”和“裡”上下摞到一塊,正好是一個“重”字;後半句說重慶府號稱“山城”,被長江和嘉陵江環繞,正是“重山重水”。
書生聽完朱元璋出的上聯,心裡不禁暗暗佩服:這聯出得巧啊!他眼瞅著朱元璋,覺得對面這位客人雖說穿著一身百姓的衣服,可看他言談舉止卻很不一般,顯出一種大氣和高貴。他聽人說過,當今皇上常派人到民間明察暗訪,變著法子整治人。我與這位先生素不相識,俗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管他是幹什麼的,我還是揀一些好聽的說給他聽吧!於是,他立即對出了下聯:“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開頭半句把“一”和“人”字摞到一塊,正好是個“大”字;下半句是誇國家和皇上的,說國家地盤大,明朝實力強,能領導這樣國家的“一國之主”也一定很英明偉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