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大宋

第7章 宋之疾

唐奕答道:“那是因為商稅的收入漸豐,抵消了農稅的缺口。而且,失去土地的農民一部分依附地主階級,一部分則轉移到工商業之中,進一步緩解了階級矛盾。”

“而大宋不抑商,使得工商業空前發達,大大緩解了土地兼併帶來的隱患。”

老者暗暗點頭,“那另一個問題呢?”

“二是歷史遺留問題而面臨的困境造成的。”

“哦”老者一聲輕疑。“你倒是說說是什麼問題?有哪些困境?”

唐奕搖頭一笑,“國朝是採用科舉和封蔭兩舉並行選官。因為唐末武亂天下的緣故,太祖立朝之初唯恐再走回前人老路,所以用文官制衡武將。恐皇權失控,又用士大夫制衡皇權,而官員又是職、權、俸三分而定。這種無處不在的制衡之道致使官冗難除、職權不明,朝庭做事的人少,看戲的人多,政令難行也成必然,朝令夕改更是常態。”

大宋從立朝一直到神宗年間,官場的職權俸分離,可以說亂到了極點。

官員任著兵部的職,管的卻是戶部的事,而領的是中書省的薪水。

這種看似荒唐的事情,在北宋初期卻是常態,不單軍事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官場一樣是“權不通職,事不通權”。

“另一個大問題是國都開封的地理位置造成的。”唐奕頓了一下,又繼續侃侃而談。

“開封地處平原之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若北方來犯,一過國境線就是一片坦途,驅兵不足千里就能兵臨東京城下。所以,朝廷不得不蓄養重兵戍衛京師,幾十萬的禁軍糧餉平白的耗費在了這一地理劣勢之上。”

“而兒皇帝石敬瑭把燕雲之地賣給了契丹(石敬瑭認爹的時候,遼國還叫契丹),大宋北地千里國境亦是無險可守,還是隻能用人去填,進一步加重了兵事的耗費。”

唐奕兩世為人,在千年後的華夏,爭論最多的就是宋朝。這個華夏文明最巔峰的時代,它既是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幸運的是,它擁有一個自漢唐以來最溫和、最仁慈的統治者。老趙家一家子都是老好人,寬鬆的社會環境,使當時的文化、經濟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不幸的是,這隻溫順的綿羊身邊卻圍著一群惡狼。

宋朝的國際環境惡劣到了極點,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像宋一樣面對如此複雜的邊境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會把自己的國都暴露在狼群之中。

別看宋都開封貌似深處內地,離邊患甚遠,其實是華夏幾千年文明當中最二逼的首都。

遼騎若想侵宋,只要越過白溝河的國境線就可繞過所有的城池和防線長驅直入,從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直達開封城下。

怎麼辦?只能用重兵去填。

仁宗朝,北宋常備軍有一百二十幾萬,多數都扔到了京師戍衛和宋遼邊境上面。如此龐大的軍備,就算再富有的國家也得被其拖垮。

明朝號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棣定都北京,緊靠北方國境線,看似兇險,但是別忘了,北京有山海關,有萬里長城,還有燕山山脈。要不是李自成那傻缺逼得吳三桂叛了滿清,就皇太極那點兵力,再給他二十年也進不了關。

可是開封呢?要險無險,要關無關。

有人可能覺得,唐奕說的誇張了,那不還有黃河天險呢嗎?

呵呵,您想多了。

北宋時期,冬季氣溫比現在低很多,冬天黃河是結冰的。

當年,遼軍兵臨澶淵,為什麼宋真宗御駕親征,又在斬首遼國大將節節勝利的情況下,還和遼軍簽下了讓後人詬病千古的城下之盟?

就是因為事逢冬天,黃河不定哪天就凍上了,宋真宗拖不起了,就連大宋第一斗士寇準也不敢再拖下去了。

萬一要是在入冬之前沒能解決遼患,黃河一結冰,遼國大軍就可以繞過澶淵直達開封城下。如果真的發生了,那南宋恐怕要提前一百年落筆史冊了。

南有交趾諸夷,邊患不斷;北有契丹狼族,虎視眈眈。就連李元昊都能憑著一幫党項土匪鼓搗出一個西夏國來,時不時在西北搞出點事,再加上一個全-祼的首都開封.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大宋不得不在邊境、國都蓄養重兵。

在後世,許多學者、文青詬病宋朝積弱,養了那麼多的兵還窩囊成那個樣子,誰都能欺負欺負。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客觀的。

南北兩宋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百分之七十,是歷朝歷代最高的。

但是,辦法,就這樣,大宋還是被北方遊牧民族給滅了。

為什麼呢?

因為全-裸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