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英王好奇地問。
黃普公沒有回答,一個時辰之後,他召集諸國將領,派出使者去見敵軍大將,當眾宣佈自己的回信:“東海王乃大楚天子的弟弟,地位尊貴,戰後,他若活著,楚軍赦免敵軍百名將領的性命,他若遇害,則以百名敵將、萬名士兵殉葬。別外它話,五日後上午,決戰。”
黃普公以斬將聞名,他的威脅很有份量。
各國軍隊陸續趕到,人數或多或少,全都遠遠地觀戰,暗中同時與雙方將領通訊,做好腳踩兩隻船的準備。
這是一場真正的大戰,敵軍雖非神鬼大單于的主力,但是兵力佔優,又有城池為後盾,勝算較大,聯軍一方則全依仗數千楚軍,尤其是黃普公本人的本事。
大戰如期開始,黃普公派出幾乎所有軍隊,只留千餘騎兵,他這回等的時候稍長一些,足足一個時辰之後,才開始他標誌性衝鋒,由一角斜入戰場,中途突然改變方向,直撲敵方中軍位置。
戰前,黃普公曾給觀戰的諸國軍隊下達命令,午時入場,後至者斬,離午時已不到半個時辰,還沒有任何軍隊參戰。
黃普公的打法並不稀奇,敵軍早有耳聞,做好了準備,諸多士兵層層迭迭地保護著己方將領。
可他們還是低估了黃普公以及他麾下那群海盜士兵的兇悍,他們像是水中的鯊魚,在魚群中間穿插往來,將魚群分隔開來,一口口吞掉。
敵兵採取守勢,正中黃普公下懷,他總是斜線衝鋒,衝突一角之後,反身包圍人數較少的那一角,迅速將其殲滅。
一般將領不敢這麼做,因為這意味著將後背暴露給敵方大軍,黃普公敢,而且以此聞名,他越是大膽,敵軍越是謹慎,收縮陣腳以求自保。
黃普公骨子裡仍是一名強盜,透過幾次書信往來,以及敵軍的種種表現,他看出了對方的膽怯,因此敢於放手一搏。
午時前後,觀戰的諸國軍隊終於進入戰場,毫無例外,都站在楚軍一邊。
這一戰持續到傍晚,敵軍大潰,連城都不要了,紛紛逃亡。
黃普公實現諾言,將百名敵將列於城下,聲稱一個時辰之內看不到東海王,先殺敵將,再坑萬名士兵。
只過了半個時辰,城門大開,東海王被送出來了。
東海王絕沒想到自己還能活下來,而且是被黃普公所救,更沒料到會在楚軍帳篷裡看到英王。
英王長高、長大不少,可模樣還能認得出來,東海王驚訝得閉不上嘴,“你、你真是英王?”
“可不就是我?”英王很開心,“當初你說過會帶我出來玩,現在不用了,我自己就能玩遍天下。還有,爭奪帝位你輸了吧?”
“輸了。”
“那你承認我是皇帝吧?”
東海王搖頭,“皇帝只有一位,不是你,不是我。”
英王大怒,“你們為什麼都不承認呢?願賭服輸啊。”
東海王笑道:“你被強盜擄走,後來是怎麼逃出來的?”
“反正是逃出來了。”英王不願細說。
“咱們都當過俘虜,你逃出來了,我是被救出來的,皇帝也陷入過類似的險境,可他還是成為皇帝,無需指定,無需承認。咱們都有機會成為皇帝,但是成功者只有一位,失敗者理應認命,不為別的,只因為咱們都姓韓,皆為太祖子孫。”
英王洩了氣,“你們是我的侄兒,卻欺負我年紀小。”
黃普公大勝,但是軍隊不肯跟著他繼續前進了,海上諸國覺得再打下去對自己無益,西方諸國仍然各懷異心,楚軍士兵多是海盜,一路上搶到不少戰利品,也有思歸之心。
黃普公明白,只憑自己的軍隊,最終還是無法與神鬼大單于抗衡,據說大楚以後會派來大軍,他決定撤退,先佔據海岸,到時候與楚軍聯合作戰。
東海王也要回大楚,但是陸路不通,只好跟隨大軍南下。
黃普公率領海上諸國繼續攻佔沿海諸城,連成一片,建造大量船隻,可攻可退。
有一座港口自願投降,它的名字很怪,譯成楚語是“無心之城”的意思,城內供著一尊神像,以多種文字記載其事蹟。
楚將鄧粹的軀體被送到這裡,塑成金身,成為面朝大海的神像。
在一小段楚國文字裡,稱他是“大楚孺子帝帳下最偉大的將軍”。
就是在看過這段文字之後,英王終於放棄稱帝的野心,嘆息道:“我以為自己走得夠遠,倦侯的名聲卻已先到一步,好吧,他贏了。”
東海王被送上一艘大船,向著家鄉緩緩行駛,他有很多事情要對皇帝說,也有許多事情永遠不想說。
(本卷結束,還有一卷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