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1996

第41章 走進新時代

1996年2月27日。

“據申滬衛視記者許欣報道,自從1996年2月3日滇省L江地區發生7級地震,滬市各界紛紛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支援災區。

2月5日滬市捐款200萬,物資100萬。

另外。

2月6日東方力量與文峰國際聯手捐增50萬的飲用水,帳篷,泡麵,餅乾,急救藥品!

另外還捐款100萬元。”

“1996年2月6日,在春城國貿中心舉行了滇省政府抗震救災新聞釋出會。

會後,國內外新聞單位紛紛進人L江,開展全方位的採訪活動。

災區雲集了來自新聞媒體60多家、記者200餘人,港澳媒體6家、記者30多人。

他們遍佈災區的各個角落,置身於最艱苦、最危險的環境,採訪記錄著這段歷史的悲壯、感人的場面和永不消失的記憶,採寫了上千篇報道,把L江大地震的情況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傳遍世界五洲四海。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華夏民族的優良傳統。地震後的第二天,正在召開的會議和震後不久召開的省人代會上,委員和代表們率先開展了向災區人民獻愛心的捐贈活動。

僅菸草系統到5月就捐款6000萬元,各大銀行捐款1200萬元,

K鋼、K冶、外貿系統等大中企業捐款都在百萬以上。春城市及各地州市縣也行動起來,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到災區慰問。

地震也得到了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粵、魯、黔等省市也紛紛送來捐款和物資……

港島著名慈善家何英傑向災區捐贈7500萬港元,港島的許多企業、社會團體、新聞單位共捐贈1300萬元,港島地區累計捐贈了近億元。

澳門和臺同胞也紛紛捐款捐物,充分體現了同胞手足之情。

劉京專門到香港向香港各界表示感謝。

L江決定在重建家園中,為港同胞特建一碑,題寫了“港島同胞捐贈紀念碑”,作為永久的紀念。”

李東海關掉電視。

心裡面很難受,他知道歷史,知道會有這麼一場災難,自己的家鄉歷年都是地震帶,未來還有耿馬地震,普洱地震。

可自己好像是一葉海上孤獨的一條船,自己的力量太弱了,自己有很多夢想,希望做很多事情,可是碰上的問題太多。

而自己-個人沒有辦法阻止災難的發生。

“東海,吃早餐了!”

“來了!”

餐廳裡。

楊婆婆,劉雲濤,楊子青,伍雲龍,汪國濤,嚴小霞,徐文靜,李玉鳳,李玉喬在坐。

徐文靜給李東海的油條豆漿端過來,然後說:“東海哥,你的臉色不太好,怎麼啦?沒睡好嗎?”

“是的,火車坐太久了的原因吧,腦袋裡面還是咣,咣,咣的響!”

楊婆婆分著油條:

“唉,坐三天三夜的車,是個人都受不了的啦,我以前也做過那種綠皮火車。

一到晚上十一二點的時候,那時候是最難受的,燈光是昏暗的。

車廂裡面的人也不再說話了,但是車窗外的咣咣咣的聲音,那人們怎麼也睡不著!

每天早上天亮了,人的眼睛都是紅的,腦子都是昏昏沉沉。”

“等一下呢,好好去泡一個澡!”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