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棺夫日記》小說也早就看完了,對比一下《入殮師》劇本,陳卿最大的感受便是,小說買虧了。
因為《入殮師》劇本和《納棺夫日記》小說差別極大,幾乎可以說是完全兩個故事了。
他完全可以說自己原創。
不過買就買了,也不可能再回去退貨。
“金熊獎獲獎編劇經驗”+“金熊獎評委審片濾鏡”的套餐安排上,開始對劇本進行改編。
其實日本華夏兩國文化背景差不多,《入殮師》的故事不需要大的改動,只需在細節上稍加調整即可。
原版小林大悟是樂團的一名大提琴手,其實大提琴這個樂器沒有問題,大提琴手只是代表一份高雅的職業,用於跟日後被人厭棄的入殮師形成強烈的對比,入殮的過程中並沒有使用到大提琴。
不過陳卿還是改了,將大提琴改成了古琴。
大提琴是舶來品,是老外的文化,而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那麼多的樂器可以替代,為何不宣揚一下華夏文化呢?
古琴多好了,這可是華夏傳統樂器,有著三千年的歷史,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吧,現在有點早,古琴還不能算非遺,要等到2006年,國務院才會將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古琴納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則是要等到2008年。
但不管有沒有非遺這個名頭,古琴都是在華夏大地上演奏傳承了3000年的文化瑰寶,這一點是不會變的。
樂器之外,其實電影裡還有一個重要道具——一塊鵝卵石石頭。
小林大悟因為從小被父親拋棄,對父親一直怨恨不已,一開始得知父親死亡,根本不願意為其入殮,後來被人勸說去為父親入殮,他父親的屍體上發現了一塊石頭,從而理解了父親其實一直愛著他。
“在很久以前,人們不會用語言表達愛,而是用石頭傳遞心意——光滑的石頭代表平靜的心,粗糙的石頭代表焦慮的心。”
電影裡,有對石頭的來歷進行過說明。
在日本文化中,這種傳統被稱為石の手紙,翻譯過來叫“石文”,類似於一種原始的情感交流方式。
但在華夏,是沒有這種文化根基的,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只會讓人感覺莫名其妙。
陳卿將其改為更符合華夏文化的“長命鎖”。
其次就是一些入殮流程,全部漢化,改為更加符合華夏殯葬文化的方式。
老樣子,劇本敲出來之後,第一時間先拿給老師王流過目。
“自從你買了《納棺夫日記》的小說,我可是一直等著你的劇本呢。”王流來了精神,接過陳卿手中的劇本,看完後倒是沒有對本子提什麼意見,而是問道,“這次還是打算跟學校一起?”
“還是跟學校一起。”陳卿其實先來找王流,就已經表明了態度,他要是甩開學校自己單幹,根本不必把本子給王流看。
“那你這次打算怎麼談?”王流又問道。
“也跟上次一樣,我全資出資,青影廠提供廠標以及人手、裝置。”陳卿覺得上次合作就挺好的,也沒打算變。
“上次青影廠抽了5%的國內票房,你這次可以往下再壓一下。”王流換了一個舒服些的姿勢靠在椅子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