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拍攝中,根據不同的製作需求、場景條件和敘事風格,通常會有幾種不同的拍攝順序方式。
一種是按照劇本順序拍攝,嚴格按照劇本里的時間線,從第一場拍到最後一場。
這種拍攝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演員更好的入戲,因為演員就是按照故事發展的線性敘事來的,情緒上比較連貫。
當然,也有弊端,劇組可能在同一取景地來回奔走,反覆折騰,費時費力,同時還費錢。
這種拍攝方式拍出過經典,比如陳詩人的《霸王別姬》,這可是陳卿“出手”之前華娛唯一一個金棕櫚。
還有一種拍攝方式便是按照場景集中拍攝,打亂時間線,將同一場景內的戲集中拍完。
這種拍攝方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高,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至於弊端嘛,就是對於演員的要求更高了,因為戲都是不連貫的,可能前一秒要你嚎嚎大哭,後一秒就要你開懷大笑。
《入殮師》採用的便是第二種方式,先集中將為逝者入殮的戲份拍完。
拍攝地點是一家國營殯儀館,並不是免費使用,劇組以“場地管理費”的名義支付1000元/天,還只能在下午2—4點拍攝。
一開始殯儀館這邊還不樂意,還是餘建宏找了民政局開了個“支援文藝專案”的批文才最終談妥。
殯儀館的領導還專門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不可直呼“屍體”,要稱“大體”或者“那位”;比如,自帶的假人遺體必須用黑布包裹運輸,不能裸露搬運;比如,拍攝之前要在角落裡點三支線香。
稱呼方面,陳卿從善如流,交代劇組,所有人都“入鄉隨俗”,統一稱呼“大體”。
假人遺體用黑布包裹,這一點也沒有問題。
就是點香這一點,需要就視情況而定,如果不影響拍攝,點也就點了,可如果對拍攝造成影響,那肯定不會點的。
“葉赫那拉氏”是其中之一個“大體”,之後劇組還先後拍攝了5個“大體”,有過勞死的程式設計師、車禍身亡的婚禮攝影師、心梗去世的早餐攤主、追星猝死的磁帶少女、被彩票氣死的老彩民。
為了避免影片太過壓抑,陳卿還給每個入殮過程設計了一下類似原本《入殮師》“大鳥女裝大佬”的笑點。
比如那個老彩民,陳卿設定的是一名60歲的退休工人,每週都固定買同一組號碼,但是上一週他因為感冒,身體不舒服,就沒去買,結果那一期,他經常買的號碼中獎了!
老彩民接受不了這個刺激,噶了。
他留下的遺物也跟彩票有關:一抽屜過期彩票以及《彩票玄學秘籍》,還是手寫本。
他被送到入殮室的時候遺體還在捶胸頓足著,手裡緊緊攥著最新一期開獎公告。
入殮師試圖將他扭曲的手指掰直,卻怎麼也掰不動,最後好不容掰開了,卻掰成了“中指”造型。
家屬都看傻了,愣了半天才道,“算了,他確實想罵人。”
可不是想罵人嘛,這事兒擱誰身上誰不想罵人?
還有那個過勞死的程式設計師,其實就是猝死,只不過2000年的時候猝死這個詞還不像後世那麼普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