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不奇怪為何在機場沒有媒體嗎?”餘建宏笑問。
“我說呢這次回國怎麼‘靜悄悄’的,沒人來採訪,合著在校門口等著了?”陳卿恍然大悟,不是沒記者,而是換陣地了。
“這是院長的主意,在北電門口接受採訪,還能順便為北電打打廣告。”餘建宏伸手指了指校門,“你看,如果讓你站在校門口拍一張照片,還有什麼宣傳能比這個更有力度?”
正跟餘建宏小聲嘀咕著,便又有烏泱泱一片人靠了過來,定睛一看,好傢伙,全都是校領導,為首一人正是滿面紅光的院長張會君。
“院長親自出來迎接?”陳卿咋舌,如今自己面子這麼大了嗎?
“歡迎我校優秀學子為國爭光,載譽歸來!”張會軍還捧著一個大花環,在眾記者的鏡頭下,將其戴在陳卿的脖子上。
“謝謝院長。”陳卿還能說什麼,只能說感謝。
雖說今天的主角是陳卿,不過張會君可是北電的院長,眾媒體也沒“冷落”他,在採訪陳卿之餘,也詢問了張會君一些問題。
“張院長,陳卿同學獲得金熊獎,請問你心情如何?”又是一個極其老套的問題。
“說實話,昨晚接到柏林電話時,我盯著那臺老式座機發了足足十秒鐘呆。陳卿這孩子啊,第一次交作業就用16mm膠片拍出了35mm的質感。記得他拍第一部作品時,為了等一個完美的晨光鏡頭,在農村凍得手指發紫也不肯休息。這份對電影的赤誠,比金熊獎更珍貴……”
這一開口就讓陳卿大為吃驚,院長不愧是院長,知道的未免太多了些——在農村凍得手指發紫這事,連他本人都不知道啊!
還有第一次交作業用16mm膠片,他怎麼不記得自己用過16mm膠片?
院長是不是吹嗨了忘了他是文學系的,交作業也是交劇本,用個錘子膠片啊!
“陳卿的成長軌跡,正是北電'新學院派'教育理念的最佳印證。我們始終堅信,電影教育不是流水線生產,而是要點燃每個學生獨特的藝術靈魂。在陳卿大二時,我們就破格允許他使用研究生才開放的阿萊435教學裝置;在劇本創作階段,學校專門為他組建了跨系導師組,集合了文學系、攝影系、表演系的頂尖教授進行聯合指導……”
陳卿越聽越懵,他哪個劇本創作的時候,學校為他組建頂尖教授隊伍了,真想不起來啊!
不論是《狩獵》還是《入殮師》都是他從系統購買的,最多是完成後給老師王流看一下,跨系導師組到底在哪啊?
還有那阿萊435教學裝置,是個啥,迄今為止沒見過啊。
為了給北電打廣告,張院長真是張嘴就來。
院長啊院長,原來你是這樣的院長!
文化人撒起謊來,這麼理直氣壯,這麼厚臉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