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陳卿學長拍的是一部短片?”
“不會吧,以陳卿學長的段位,還有拍短片的必要嗎?”
“我也覺得陳卿學長不會拍短片,可什麼長篇電影7天拍完?”
“是啊,一些短片拍起來都不止7天呢。”
《活埋》沒拍之前就引起全校學生的好奇,眼下在眾人的圍觀中拍完,則是讓大家的好奇心更上一層樓。
心裡都好像有好幾只老鼠在抓一樣,迫切的想知道一個人、一口棺材,只拍了7天的電影到底是什麼樣的。
只是可惜,《活埋》是為了明年8月份的威尼斯拍的,起碼在參加威尼斯電影節之前,大家是看不到了。
《活埋》拍起來簡單,場景也很單一,給人的感覺就是後期肯定也很快。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錯覺。
原版《活埋》的後期製作可是足足花了5、6個月。
因為場景過於單一,很容易就讓人感覺單調,所以對剪輯的要求反而更高了。
剪輯的節奏非常重要。
影片一開始的鋪墊階段,剪輯節奏較慢,讓觀眾逐漸適應這種封閉的環境。
等到了中段衝突升級之時,隨著電話、沙子滲入等危機出現,剪輯速度加快。
劇情走到結局時,則採用諸如手機電量耗盡、救援接近但失敗等快速交叉剪輯製造絕望感。
同時,還要透過黑屏、打火機熄滅、手機螢幕切換、沙子突然湧入等自然過渡,避免傳統剪輯帶來的斷裂感。
和其他影片的剪輯相比,《活埋》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聲音至關重要。
這個不難理解,因為全部場景都在棺材裡,觀眾的視覺是受限的,所以聲音也就成了影片最重要的敘事工具之一。
陳卿在開拍之前便已經錄製好了真實的沙子流動、擠壓、滲漏的聲音,並分層混合,好讓觀眾感受到“被活埋”的物理壓迫感。
手機通話的聲音,綁匪、家人、警方等不同角色也分別經過特殊處理,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甚至斷斷續續,增強不確定性。
甚至就連主角的呼吸聲都經過精心設計,比如一些打火機熄滅後的黑暗片段,完全依賴呼吸聲來推進劇情。
這些如果從0開始一點點的摸索,沒有半年是拿不下來的。
不過陳卿有作業可抄,有正確答案可以借鑑,2個月完全能把後期做完。
《活埋》拍完後又過了10天,《入殮師》成功拿到了《電影片公映許可證》。
陳卿鬆了一口氣,雖說《入殮師》並沒有什麼違規的地方,可誰知道那幫稽核的老爺們會不會腦抽筋再給打回來。
現在時間很緊,可禁不起折騰。
其實陳卿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不僅僅謝小晶在盯著《入殮師》的稽核,就連韓三評也隔三差五的去問,稽核人員可是說開足了馬力,一路綠燈。
別說《入殮師》沒有任何違規的地方,就算真有什麼小瑕疵,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稽核也不會卡。
畢竟陳卿又不是無名之輩,開玩笑呢,這可是拿過金棕櫚的大導,整個華娛就兩人,身份地位肯定不一樣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