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點十五分,保衛室的內部的紅色電話打了過來:“江教授!有您的同城快件。”
江教授摘下老花鏡,揉了揉眉心。
他剛和btd那邊的技術總監通完電話,對方對許明遠表現出微妙的興趣。
要知道當初在北美的時候,許明遠可是師從師從固態電池領域泰斗理查德·哈丁,本身也是麻繩理工材料科學博士,是個固態電池領域不可多得的人才。
現在btd開始在固態電池領域佈局,那技術總監自然會對許明遠這種在固態電池領域的人才感興趣。
即使對方不接受招攬,要是能展示出一定的技術實力來,btd也不介意雙方合作,慢慢來,先建立雙方信任的基礎嘛。
實際這是江教授的單純想法,對面的技術總監可不管江教授介紹的是什麼人,總歸都要見一見,給這位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雙院士一個面子。
穿過走廊時,江教授遇見幾個抱著實驗器材的研究生,順口問了句最新的鈉離子正極材料測試資料。
他是個三元(聚合物類)鋰電池的堅定反對者,公開批評行業內電子鋰電老大寧得的“唯能量密度論”。
嗯!後世25年寧得居然宣佈走了鈉離子固態電池的路子,不得不說這也是迴旋鏢了。
電池存在兩個不可能三角,一個是電池技術方面,一個電池產業化方面。
電池技術方面:能量密度、充電速度、迴圈壽命。
電池產業化方面:效能、成本、安全性。
高能量密度的快充鋰電池,帶來的必定是低迴圈使用壽命。
高效能、低成本的鋰電池,安全性也必然成憂。
而且這時候,國內大規模的鋰礦產地只有海青鹽湖這個地方。
2010年,還不像後世國內掌控了全球60%以上的鋰礦,產業鏈和深加工方面專利佔到了近90%的份額。
這已經是冠絕全球,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了。
現在國內鋰電產業在全球,還沒有這麼誇張的地位,江教授反對鋰電,擔心被人卡脖子,主張開發低汙染鈉離子電池,倒也不能說錯。
不過,國家和國內大多數電池企業都已經明確押注鋰電線路,而堅持開發低汙染鈉離子電池江教授,就逐漸在國家實驗室無人問津了。
當然了,後面因為寧得和btd固態電池路線之爭,江教授還是有重回主流的機會。
只不過,現在鋰電線路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江教授覺得自己是沒機會了,難免有些沮喪。
現在他自己也察覺到了鈉離子電池沒機會了,心裡卻惦記著要推許明遠這個往日的學生一把。
明遠這孩子性子倔,當年來辦公室陪自己喝茶,他是北方人,茶杯不能留,而江教授是南方人
然後,兩人漲著肚子,頂著尿意,整整喝了一下午的茶。
最終這個倔小子成了江教授的得意門生,畢業之後,親自推薦到麻繩理工那邊深造,希望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如今許明遠回國創業碰了壁,也不知道這資料裡有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
要知道btd那邊也不乏固態電池領域的大牛,要是許明遠拿不出點東西來,人家未必願意跟他合作。
合作——那是要建立在技術實力對等的情況之上的。
“喏!江教授來了!”保衛室老王給快遞小哥指了指。
“你好啊小哥!我就是江懷瑾,快件呢?”
保衛室的鐵皮櫃前,快遞小哥核對完單號,把那份從遠途新能源秘書手裡取來的檔案資料交給了江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