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製造出的第一塊氣態鋰電池原型,堪稱工業美學史上的災難現場。
鐳射切片的電極框架邊緣掛著毛刺,封裝起來,就成了小鼓包。
化學蝕刻在電池中心留下的大小不一凹陷,就像月球表面。
鋰聚合物填充時,保護電極的膠狀物封裝的時候,溢位一部分在外殼上凝成不規則的疙瘩。
遠遠看著這塊電池,就能感覺到當量不小。
但當陳默把它放進檢測裝置時,螢幕上跳動的充電曲線卻像精密計算過的,每一個峰值都精準踩在系統方案預期的節點上,沒有過大的誤差。
這不是一塊標準的800mah的電池,由於裝置精度的原因,一塊手機電池能量密度在820mah左右。
5秒…300mah。
10秒…500mah。
15秒…600mah。
20秒…650mah。
…
32秒…820mah。
電池充電效率就是這樣的,越是開始的時候充得越快,就像往空櫃子放東西,肯定是越空越容易放進去。
透過了充放電效能測試之後,這已經是一塊技術上合格的電池,但絕對不是一件塊合格的工業商品。
不過,這塊原型電池用來驗證氣態鋰離子的技術成果,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在電池實驗室中,這塊氣態鋰離子電池從無到有的誕生,只需要3天,但要讓它能走出實驗室,還需要用至少4天的時間。
後續,陳默還得初步驗證這些氣態鋰電池的效能和安全性,先自己拿出一份大概產品效能資料和安全測試資料,再送檢。
陳默又加班加點的用剩下的材料,一共做出了20塊氣態鋰離子電池的原型。
值得一說的是,後面的隨著陳默“屎上雕花”的手藝越發熟練,他的氣態鋰離子電池,倒是沒有那麼的不堪入目了。
做到後面十幾塊的時候,填充物料和封裝工藝都熟練了,後面幾塊原型電池,頂多看起來有點粗糙罷了。
這粗糙還不是陳默的原因,完全就是他實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驗室裝置的精度在這擺著呢!
要知道,陳默當初讀大學的時候,在桃寶上賣美女自用二手電子產品的時候,有些產品,他也是靠自己組裝或者維修的,所以手藝活還算不錯。
陳默花一天功夫準備的物料,最後一共造出了21塊氣態鋰離子電池原型。
第一塊非常糟糕的原型,陳默單獨拿了出來,免得敗壞了自己光輝的形象。
這剩下的20塊原型電池,都是有自己的用處。
其中10塊要拿去送檢,跑生產許可和安全認證。
5塊,接下來要拿來做全溫域迴圈測試——得在零下40度的專業冰櫃和80度的恆溫箱裡來回折騰,測滿2000次充放電才算過關。
至於最後剩下的5塊,要拿來做安全性測試--穿刺、擠壓、過充、過放、外部短路五項極限破壞性實驗。
雖然根據系統提供的未命名黑科技氣態鋰電池的技術方案來看,這氣態鋰電池幾乎不存在安全性的問題。
但這終究還是要陳默透過實驗之後,來做出驗證,排除人為錯誤的干擾。
萬一陳默自信滿滿的給送檢了,那邊因為自己現實實驗的某個人為錯誤,導致電池出安全問題,那氣態鋰電池的量產可就要一波三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