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新奇的玩意,自然不可能放置不用。
一壺又一壺的水被燒開,看熱鬧的人也漸漸變多。
隨著午飯時間到來,圍攏在四周看稀奇的人一下子暴增十倍,裡三層外三層的擠得水洩不通。
“開了!又開了!還真的不用柴不用炭啊!”
“今天真是開了眼了!”
“這玩意要是弄一個回去,一年下來得省多少燃料?”
“陰天下雨怎麼辦?”
“難道一年到頭光是下雨嗎?”
“冬天能不能行?”
周圍吵吵嚷嚷的聲音此起彼伏。
“牛根生同志,這……太陽灶冬天還好用嗎?”從天看到尾的廠長也是發出疑問。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廠長,只要有太陽,太陽灶就能用。只需要根據太陽的高度來調節太陽灶的聚焦點就行。
不過冬天畢竟天寒地凍,太陽溫度有限,所以使用效果遠不及夏天。
但這一點我也想到了,還有另外一種爐灶能夠對太陽灶進行補充,我管它叫作煤球爐!”
作為一個普通的穿越重生者,能夠拿出來的‘發明創造’是有限的。
且牛根生還只是處於一種比較初級的階段,這一次拿出太陽灶和煤球爐來剛剛好合適!
“還有!煤球爐?快,造出來看看!”廠長等領導也有些迫不及待。
要是太陽灶效果出來之前,他們絕對不會像這一刻一樣的激動。
但太陽灶的效果直接展現出來,讓廠領導們切切實實的看到了神奇的無柴燒水現象。
要是普及開來,又要節省多少木柴和煤炭?
相比於太陽灶安裝鏡片所在的麻煩,煤球爐的製造就簡單了很多。
一個鐵皮做桶,下端一側留出封門位置,然後是一個爐膽,爐膽和外壁中間部分則是用的蛭石顆粒作為保溫隔熱材料。
上端則是排煙口,外接一段煙筒即可。
相比於爐體的製造,煤球的製造才是最複雜的地方。
前世的牛根生小時候就已經實行機械化生產煤球。
有專門的機器,能快速無比的把煤粉和粘土按照比例配好的料給擠壓成型。
現在很明顯不符合條件。
牛根生只能是從老人的記憶裡找到那種最原始的手動煤球製造器。
有木質的,也有金屬的。
身在軋鋼廠,自然選擇更加可靠的金屬材料來進行製造。
當牛根生這邊完成了煤球壓制器,另一邊廠裡已經送來了粉碎好的煤炭和粘土。
牛根生當著不少人的面進行操作。
“這個煤粉和粘土的比例有待後續仔細研究對比,以達到最節省還能最好用的比例。
咱們先來個七成無煙煤粉和三成粘土的看看效果。”
牛根生說著便指揮幾個學徒將無煙煤粉和粘土進行充分的攪拌,然後加水。
不能加太多的水,要不然就不容易成型了。
一塊滿是孔洞的蜂窩煤從壓制器裡被擠壓出來。
後續就是學徒表現的時刻,一塊又一塊的蜂窩煤被壓制出來。
一個學徒累了便換人。
很快,足足一百塊蜂窩煤球出現。
這玩意還得乾燥才能用。
但在軋鋼廠,這也不算是問題。
將煤球搬至車間熔鍊鋼鐵的爐旁,半個小時後,便得到了一百多塊乾燥的煤球。
下面便是點火時刻。
這一次牛根生自己的親身經歷就有用了。
後世八零後出身的他這活沒少幹。
只要悶不好爐子,那就得重新燒。
或者從鄰居家用完好煤球換一個人家燒一半的煤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