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voice?好聲音?”
還是翌日,還是中午,還是食堂。
伊莎貝拉再再再一次的出現在了哥倫布的面前。
當那金髮身影好像金毛兒,舔著個臉,端著個盤,‘自然’落座後,哥倫布真的是……
有些想笑。
伸出手,勾了勾。
果不其然,如他設想的一樣,伊莎貝拉從霍格沃茨的長袍裡摸出了一迭a4紙。
實話實說,一夜之間寫完故事,這個速度在圈子裡並不算快。
因為故事這個東西在好萊塢裡僅算一個腦洞,它是沒有字數要求的,因此,只要一個傢伙思如尿崩,那一個小時寫完腦洞,兩個小時尋完bug,三個小時做完大綱都是很正常的。
唯有填充角色,確認衝突,敲定旁枝末節使其合理,讓大綱變成一個真正的劇本,鑽研時間才會飆升,讓熟手幹,最少也要三天,新人就沒法估計了,寫寫改改花一年的都有。
所以,24小時不到,伊莎貝拉便拿出了一個故事,這在哥倫布看來沒啥問題。
並且,這種速度只能證明你有表達欲。
但,等他看到伊莎貝拉所寫的內容後——
他整個人頓時就眯起了眼。
“這是你寫的?”
他抬起了頭。
向坐在對面的女孩投去了詫異的目光。
“yeah~”
伊莎貝拉點了點頭,道:“導演,是有什麼問題嗎?”
“您直說就行了,我能接受。”
伊莎貝拉是真覺得自己寫的不夠好,畢竟這是她第一次寫作嘛。
可她的承認則讓哥倫布的額頭上冒出了道道溝壑。
“問題?”
“嗯……你寫的這個故事沒有問題——”
“你把背景從東海岸搬到了英國鄉村?把主角設定成了喜歡音樂但卻得不到很好教育的女孩?就連教會的唱詩班都對她說no?這是最貼近生活但又突出矛盾的寫法。”
“然後,你對主角的家庭成員做了本土化的改造?”
“姐姐喜歡美術嚮往歐洲但卻鬱郁不得志?這就是貼近史實的創作。”
“而保留公路片核心,也就是心靈探討的同時還往裡面加入了商業片的競技元素?the voice的賽制是以市、郡、國家的方式進行的?”
“噢——”
“伊莎——”
“你這個故事很不錯——非常不錯——”
“你真的沒有學過寫作嗎?”
是的~
在哥倫布的眼裡,伊莎貝拉寫的這個新故事那就是標準的好萊塢創意。
因為所有的好萊塢電影,不管是商業向的還是衝獎向的,它們總喜歡夾雜一些對社會問題的探討,這個探討可能不會展開,甚至可以說大家只是提出問題而不解決問題,但,只要提了問題,那就會顯得他們的電影很深刻,能給世界一種寓教於樂的感覺。
並且,只要你提出了問題,那影片就擁有矛盾了。
這會讓你的劇情自然而然的出現戲劇上的衝突。
例如,當伊莎貝拉把唱詩班融入背景後,哥倫布的腦子裡甚至就已經冒出了對話——
故事的主角想要參加歌唱比賽?
ok,覺得她不行的人會說你連基礎的聲樂教育都沒有接受過,不要浪費時間了。
然後巴拉巴拉的表示,鄉村唱詩班裡的某某某也去了,他有天賦還有老師。
這麼一寫,第一階段的反派和介紹不全都出來了嗎?
並且,這種講述,還會讓你的鏡頭看起來非常的精練!
因為反派不是另外設計的,而是融入背景的,當電影的敘事時間非常有限時,它們是沒法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弄個從天而降的反派然後慢慢講述它的來歷的。
然後,主角姐姐對維也納的嚮往在哥倫布看來也可以拓展——
主角的姐姐希望從英倫三島飛往歐陸,這種劇情也算是一種夢想上的躍遷。
姐姐的失敗可以寫成她反對主角的理由。
姐姐窺視了外界的殘酷,且被現實抹平了稜角,當姐姐和主角都是鄉村女孩時,已經認命的姐姐向主角傳遞的就是‘躺平’的想法:
‘我們沒有資源的,我們打不過那些起點比我們高的人,所以努力不如躺著。’
頹的感覺直接就出來了。
接著,一頓掙扎後,姐姐支援主角去參賽,並送了一幅畫。
這裡就可以寫成姐姐對生活重燃希望。
妹妹的陽光感染了她。
而姐姐的這種成長,不就是公路片想要探討的靈魂淬鍊嗎!
並且,這種成長還是融入主線的!
還是那句話,電影的敘事時間是有限的,你可以給故事做多個支線,但必須要讓支線融入主線,說通俗一點,你可以講述多個故事,但所有的故事都得為主角的成長而服務,這不是說群像化的電影不能拍,而是商業電影的首要原則就是讓觀眾看懂看爽。
但,以上這些,那只是哥倫布瞧見的第一個驚喜點。
第二個驚喜點在哪?
那是節奏。
他之所以會覺得原劇本不好,那是因為原劇本里的故事太平了。
這也是公路片的問題,公路片講的是心靈之旅,本來節奏起伏就不大。
能不能打動人真的是全靠觀眾的悟性。
然後,伊莎貝拉做了啥呢?
她保留了原劇本里a點到b點的救贖之旅的敘事軀幹。
但同時,她又把這段旅程拆分成了三小塊。
第一塊,是從鄉村的家到市級的歌唱比賽;
第二塊,是從市級的歌唱比賽到郡級的歌唱比賽;
第三塊,那是從郡級的歌唱比賽到國家賽。
當公路片強調的心靈救贖可以分段展示時,一部電影的節奏就很好把控了!
例如,在瞧見這樣的設計後,哥倫布的腦子裡便立馬冒出了影片的基礎節奏——
電影開頭,用八分鐘來介紹主角一家,場景就是鄉村小屋,用家裡的雞飛狗跳來展示大家的loser人生,爸爸是成功學講師?ok,你現在失業了。
這個過程中,主角不用出現,而在展現完大家的失敗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主角和個小太陽一樣登場了,她想要參加歌唱比賽,但遭受質疑。
反差出來了,矛盾出來了,目標也確定了。
吵吵鬧鬧後,誰最寵主角,誰就出來一錘定音,接著,電影從第十六分鐘開始,就可以展現英國鄉村到市裡的公路旅途,這段劇情在刻畫時甚至可以加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內容。
鄉村的原始和城市的現代化就是最好的視覺反差。
而反差出現後,對過去的感慨和對生活的探討還會少嗎?
就比如說,老人喜歡說,英國過去多麼偉大,守舊的家庭成員不想離開自己的家。
但年輕人渴望出去看看,大家可以因此而吵架。
整個過程不需要持續太多時間,甚至可以用不歡而散的鏡頭進行轉折,因為當電影走到二十四分鐘時,進城比賽後,全家人會默契的為主角加油。
他們可以用鏡頭語言描述溫馨的家!
他們可以用鏡頭語言描寫大家的善!
而在這個時候,若是非要突出一個人的心靈昇華,那隻要把鏡頭對準第一個支援主角參賽的家庭成員就行了,讓轉變,融入故事!
好萊塢電影之所以強調節奏,那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一個場景看久了就會疲勞,一段故事聽多了就會乏味,所以,好萊塢的專案在創作時就會卡著時間切鏡頭,讓觀眾在對一個景一段事失去興趣前收穫新資訊。
這種操作,對於學過的人來說,是不難的。
但對於沒學過的人來說嘛……
如果你有天賦,那你沒學過也能寫。
可有天賦這種事在好萊塢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
能在好萊塢賺到錢的,那都是有天賦的。
可很多人窮極一生都寫不出票房過億的本子。
因為天才之間亦有差距。
而現在……
伊莎貝拉用升級流的方式給公路片加入節奏?
“伊莎,我認真的問你一遍,你確定這個故事是你寫的嗎?”
哥倫布面色嚴肅的望著伊莎貝拉,“the voice的三段式構思是你自己想的?”
“用競賽的方式切開公路旅途是你自己想的?”
這個當然不是伊莎貝拉自己想的!
作為一個穿越者,《好聲音》這種點子肯定是來自前世的記憶啊!
昨天晚上,在想到唱歌比賽後,伊莎貝拉便覺得,前世,好聲音那種賽區制的競技流程挺適合電影展現的,於是她便抄了過來。當時她只是覺得《好聲音》和公路片的結合挺有意思的,但現在,從哥倫布的反應看……這個點子好像還挺不錯的?
“這個真的很棒嗎?”
伊莎貝拉想要答案。
“當然。”
哥倫布點了點頭。
“噢——”
伊莎貝拉開心了,笑著道:“導演,我可以向你保證,現在你看到的故事都是我自己寫的,但,我也承認,比賽的流程有借鑑,就比如說……《誰能成為百萬富翁》?”
《誰能成為百萬富翁》是英國知名的競賽類電視節目。
若是非要形容,《開心詞典》就和它差不多。
參賽者只要連續答對15道題,便能拿走一百萬英鎊。
而想要登上電視參加大賽,你至少得先經過兩關篩選。
第一關是電話問答,第二關是現場複賽。
前者指的是報名後,主辦方會隨機聯絡報名人,問三個問題;
只要回答正確,便能進入複賽。
後者指的是擁有複賽資格的人線上下的指定地點回答主辦方的問題;
這一輪裡,名次最高的人將依序登上電視。
雖然《百萬富翁》的參賽流程也是升級制,大區制,伊莎貝拉寫的《好聲音》和它差不多,甚至你都可以說伊莎貝拉在抄人家的賽制,但,這不重要不是嗎?
且不說架構相似這種事在好萊塢很常見。
能被大眾接受的故事架構就那麼多,如果架構相似都算抄那電影也別拍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