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特·羅比?”
“wo”
“蘇茜怎麼把她給找到了啊?”
2002年6月24日。
伊莎貝拉收到了蘇茜從澳洲發來的選角結果。
簡單掃了兩眼,她便從蘇茜強推的簡歷裡瞧見了未來的小丑女,當哈莉·奎茵的資料出現在她的面前後,伊莎貝拉是真的有些意外的,因為這傢伙在未來很火嘛。
蘇茜‘隨便選選’都能發現明星?
這……
不愧是英國演藝圈裡公認的選角大師昂!
水平真的很高!
而隨著小丑女的出現,《好聲音》的陣容框架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了,嗯,伊莎貝拉決定讓哈利·奎茵來演最後的反派,有好苗子不用這不是傻ber嘛?
並且,伊莎貝拉前世還挺喜歡她拍的《華爾街之狼》《自殺小隊》《猛禽小隊》《x特遣隊》的……好吧,純粹就是羅比在這幾部戲裡比較的好看,真要論作品質量?
也就《華爾街之狼》可以。
至於克里斯·哥倫布的意見?
雖然他沒見過羅比,但他也決定使用羅比。
這一位是非常相信蘇茜的能力的,先前,所有的摒棄那其實都是立場問題。
so,蘇茜推了?那他就用唄!
既然大家意見一致,那片約便可以庫庫的發了,在等伊莎貝拉看完最後的主演名單後,她突然就眯起了眼,有些想笑,因為《好聲音》的陣容裡全都是超人類啊——
爺爺,安東尼·霍普金斯,那是食人魔、吸血鬼,他演過《漢尼拔》和《吸血殭屍驚情四百年》嘛,不僅如此,在未來,他還是漫威裡的神王奧丁。
爸爸,裘德·洛,也是吸血鬼,因為演過《吸血情聖》,但未來的他更牛逼,人家不僅是漫威裡的星際指揮官羅格,還是年輕的鄧布利多呢。
媽媽,莎迪·弗羅斯特遜色一點,但也有吸血鬼身份;
她和霍普金斯一道兒演過《驚情四百年》。
舅舅更別說了,克里斯蒂安·貝爾最經典的角色就是蝙蝠俠;
然後,他還在《雷神》裡面演過屠神者格爾。
姐姐,凱拉·奈特莉看似普通,可人家手裡也有被詛咒的金幣誒~
就這種家庭,怎麼看都和loser無關吧?
而她,赫敏·格蘭傑,作為家庭裡最小的成員,將要參加好聲音?
說實話,伊莎貝拉都想不到自己憑啥會輸?
我們全家都有超能力!尤其是我舅舅,他有的就是鈔能力!所以你們拿什麼跟我鬥啊?
全明星陣容的出現讓伊莎貝拉抿著嘴唇傻笑了好一會兒,這種穿越者才能懂的一鍋燉真的是太有意思了,而反派那邊……好吧,反派那邊其實也挺強。
第三階段的boss是小丑女,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第一階段的boss,也就是和主角同樣出身鄉村的反派,唱詩班裡的天才小男孩,那則是由哈利·波特先前的競聘者威廉·莫里斯出演的。
這一位,在大陸名氣並不高,但在歐美還算好。
他的代表作是《納尼亞傳奇》,他是裡面的男二,正義軍大統領。
隨著陣容的確定,往後的籌備事項那都是零碎的活了。
鄉村場景怎麼置?
那是由佈景師和執行製片商量的。
服化道怎麼做?
那也是由藝術總監和執行製片去聊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伊莎貝拉其實也有眼線的,那是凱瑟琳。
她用‘我姐喜歡藝術,想要學習’為由,把凱瑟琳塞到了執行製片巴納森的身旁,讓她旁聽所有的籌備。伊莎貝拉的目的只有一個,雖然《好聲音》裡的主角是鄉村女孩,但你不能把我弄的太土氣了,電影裡的我可以著裝普通,可以住的平凡,但同時,我也必須得美。
因為顏值真的能撬動票房。
老妹的想法凱瑟琳是支援的,於是,在接下任務後,她便和個三好學生一樣,天天跟在巴納森的身後,勤學好問,不管聽到什麼她都會記下來,接著,晚上……
“伊莎,我跟你說,巴納森和藝術總監有個想法,那就是在電影的末尾讓學畫畫的姐姐給你準備加油助威的應援t恤,手繪標語的那種。”
“我覺得這個創意挺好的,然後要用那種會掉色的顏料,這樣影片的最後,大家擁抱一起時,衣服上的色彩就會弄的大家滿身都是,象徵著整個家庭重歸於好,融為了一體……”
嗯,一到晚上,凱瑟琳便會鑽進伊莎貝拉的房間,巴拉巴拉的跟她說起白天的事。
若是非要形容,那場面就是——
碼字姬進化~
復~讀~姬~
嘖,這怎麼搞得和網文小說作者不碼字了在那水群一樣?
咳咳咳,這不重要。
除了勘景置景、設計服化道以外,《好聲音》的專案籌備裡,還有兩個活,是必須得由伊莎貝拉親自去幹的,其中一個活兒名叫選歌。
在《好聲音》的故事編排裡,一共有三場比賽,需要三首歌。
伊莎貝拉已經拿了一首,那是《the climb》,所以還要兩首。
然後,這兩首還不是隨便拿的,它是有要求的。
就拿《the climb》來舉例,在哥倫布的設計裡,他想讓《the climb》貫穿整部電影,因為在他的眼裡,整部電影所要展示的逐夢過程,心靈之旅,那就是普通人朝著夢想不斷攀登,因此,《the climb》就得以主角‘在’創作的方式出現在電影裡。
例如,電影前八分鐘,他們不是想要展現主角家裡的混亂嗎?okay,當時,主角就在寫歌,並且靈感爆棚,但,所有的一切都隨著老媽的火山噴發而消失殆盡。
老媽把燒飯的鍋往桌上一砸,房屋一震,畫面閃切。
坐在屋裡的主角抬起了頭,她的思緒被打亂了。
接著,下一次靈感到來的時點可以是一家人決定幫主角圓夢,在離鄉的路上,主角心情大好的想要把歌寫完,但可惜,她想了沒一會兒,爭執又出現了。
思緒又斷了。
說通俗點,《the climb》的身影會貫穿整部電影,整首歌的旋律會以斷斷續續的方式在整部電影裡一點點的被拼湊,最後,決賽前夕,家庭矛盾全部解決,歌也誕生了。
然後,主角上場,拿卡。
這麼設計的理由很簡單,在哥倫布看來,原創,能夠體現主角的天分。
在磕絆的成長中進行原創,則能給觀眾帶來最大的震撼。
當坐在影院裡的觀眾發現,銀幕上的赫敏·格蘭傑在當著他們的面做歌后,他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要看到最後,而只要最後展現的歌還行,那觀眾收穫的欣喜就會極度的強烈。
因為他們會有一種見證歷史,見證成功的感覺。
而當歌曲的現身能夠和劇情相結合時……
“伊莎,《好聲音》的前兩場比賽裡,我不建議你使用原創歌曲。”
“理由有兩個。”
“第一,原創是最後一擊,當我們把原創定義成主角天賦卓越時,頻繁的使用原創那是會磨滅觀眾的激情的,當主角不斷的拿出原創歌曲後,觀眾會覺得‘噢~主角很厲害~所以她肯定會贏’,當這種念頭出現後,觀眾就沒有期待了。”
“所以我建議你在頭兩場比賽裡進行翻唱。”
“第二,那則是我個人覺得劇本里的第一段故事和第二段故事也能有專屬的歌曲,能像《the climb》一樣,涵蓋一段故事,講述一段人生的。”
“由於我不是學音樂的,所以這個需要你自己判斷。當然,如果你覺得我的想法不對,或者我的點子不錯但你沒有思緒,你要立刻跟我說……”
在交流時,哥倫布說的真的很專業。
因為他的想法的確很不錯,所以伊莎貝拉便欣然接受了他的提議。
然後,她決定讓主角在第一場比賽裡演唱埃裡克·克萊普頓的《tears in heaven》。
緣由也簡單。
和他們的故事設定有關。
在《好聲音》裡,最開始支援主角追夢的是爺爺。
而一個家庭裡有爺爺怎麼可能會沒有奶奶呢?
至於奶奶去哪了?
她離世了。
故事背景裡,奶奶是離世的狀態,也正是因為她的消失,爺爺才會變得非常不堪。
沒錯。
哥倫布和伊莎貝拉把《陽光小美女》裡爺爺喜歡懟草的劇情全都給刪了,因為他們的電影是要面向大眾的,孩子們的世界裡是不能出現這個東西的,所以,爺爺的本色是酗酒,酗酒的緣由則是他想念奶奶,想念那個和自己攜手共度了幾十年的人。
因此,當爺爺從混沌狀態中爬出來支援主角時,在比賽中演唱《tears in heaven》,那其實是告訴爺爺,我們知道你為什麼變了,我們能夠理解你的痛苦。
因為我們也很想念奶奶。
《tears in heaven》這首歌講的就是思念嘛。
乍一眼望去,這種設計有一種強行昇華強行催淚的意思。
但,不管是伊莎貝拉,還是哥倫布,他們想要堅持的,僅僅只是《陽光小美女》的原有核心,那就是‘生活裡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家人,也很重要’。
這是公路片的核心嘛。
再把自己的思索告訴哥倫布後,伊莎貝拉便收穫了對方的驚喜讚賞。
然後,《tears in heaven》這首歌的版權也好拿。
埃裡克·克萊普頓單飛後籤的是大西洋唱片。
這是華納音樂的子廠牌。
直接給巴里·梅耶打個電話就okay了。
不過,便捷和高收入從來就不能畫等號。
“巴里是不可能將《tears in heaven》的版權賣給你的。”
哥倫布道:“他們只可能給你百分之五的人聲型分紅,最多讓你保留個演唱權。”
“無所謂了。”伊莎貝拉打了個哈欠。
她不在乎這件事。
第一場比賽用歌完善後,第二場比賽用啥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