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娛:從飾演小海狸開始

第43章 伊莎貝拉是天使

公路片的拍攝流程和其他型別的影片是不一樣的。

非公路的影片裡,專案的拍攝是不會按照劇情來走的。

以hp為例:

《魔法石》裡,孩子們進入霍格沃茨和離開霍格沃茨的戲份就是湊在一塊拍的。

一景多戲,同時拍攝,便能省錢。

但公路片不一樣——

公路片的景一般只對應一個戲份。

在此情形下,劇組想要擁抱效率,想要省錢,最好的操作其實就是順著劇情拍。

正因如此……

伊莎貝拉也就不用繼續待在利維斯登坐牢啦~

開完機,哥倫布先給霍普金斯拍了一個solo的內景——

爺爺一個人待在灰暗的世界裡喝著酒,那靠在躺椅上的孤獨名叫思念。

算是討個一切順利的好彩頭。

而後劇組便直接轉場,前往了佈景師、藝術指導邁克爾·福特為主角一家找的鄉村。

那是位於德比郡的艾登索爾。

由於艾登索爾屬於德文郡公爵卡文迪什家族的領地,老倫敦正米字旗追求的都是歷史底蘊,整個村莊的維護標準從來都是能修繕的絕不拆建,要拆建的必須還原,因此,踏足這裡後,伊莎貝拉便瞬間覺得自己進入了童話王國。

鬱鬱蔥蔥的草地上矗立著各式各樣的石砌建築——

這裡面既有強調極簡主義的瑞士風小樓;

又有來自義大利的哥特式別墅;

有亨利七世時期象徵著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崛起的都鐸風閣樓;

還有千年以前代表著武裝力量的諾曼風城堡……

但最亮眼的,還是小鎮的主體建築,聖彼得教堂。

它始建於12世紀,改建於15世紀,歷代德文郡公爵及其家人都埋在這兒,除此之外,這裡面還埋著一個美國人,那是腦洞大開美樂宗的妹妹。

因為她嫁給了第十代公爵的長子,威廉·卡文迪什。

美樂宗的家族也是英國移民嘛。

用東方的古話說,那甚至都是‘人族譜,在德文’。

(艾登索爾,中間是教堂)

(鄉村街景)

“喔——這地方好漂亮啊——”

下車轉悠兩圈,伊莎貝拉便有了一種已經退休的感覺。

油然而生的輕鬆讓她望向老媽——

“mom,你說我們以後在類似的地方買個莊園怎麼樣?”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往這種地方一住……oh~簡直不要太舒服~”

伊莎貝拉承認,自己是看上羅琳的莊子了。

在那住了兩天後,她就喜歡上了那種與世隔絕融入自然的美好。

薇薇安則斜了她一眼,“我是沒問題,但華納估計有想法。”

“你要是買了莊園往裡面一住……wo你可能就不想上班了。”

“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hahaha~”伊莎貝拉大笑不迭。

在一旁眺望青山的凱瑟琳也樂不可支。

躺平的生活誰不喜歡呢?

每個人都有惰性,有幾個是打心底裡願意奔跑的啊?

很多時候的堅持,不都是因為沒有辦法嗎?

說笑間,一家子也鑽進了劇組事先溝通好的駐地,這是當地民居改的旅館,算是農家樂吧。條件肯定是沒法和利維斯登比的,但大家就在這兒待幾天,因此也就無所謂了。

把搬執行李的事情交給助理,簡單休息了會兒,中午,吃完午飯,伊莎貝拉正式上工。

化妝更衣,她在《好聲音》裡的造型非常的簡單,因為是平民家的孩子,所以畫個素顏妝就okay了,髮型上那就是所有女孩都會的馬尾,濃密的秀髮束在腦後,用玫紅的發繩隨意一綁,身上的服飾則是裙襬及腿的淺黃色連衣裙,腳上在踩一雙鄉村鞋。

對著鏡子轉悠一圈……

哇喔~

迎面而來的青春氣息不要太強。

建模優秀就是好啊!

“噢~伊莎~你真漂亮。”

從hp跟到《好聲音》的化妝師由衷感嘆。

“謝謝。”

伊莎貝拉笑著接受了讚美。

做完妝造,伊莎貝拉便去找哥倫布了。

今天的第一場戲就是她的,拍攝地則在聖彼得教堂。

內容講得是教堂裡的唱詩班又在上課了,因為喜歡音樂,所以伊莎貝拉偷偷的貓在教堂裡旁聽,或許是太入神了,她在老師訓斥‘同學’時笑出了聲。這一情形讓她直接暴露,也讓她頂著老師的‘咒罵’,逃出了教堂,逃回了家。

嗯,《好聲音》的劇本又稍微改了一下。

原先,伊莎貝拉是想用爸爸的視角引出故事的,但,在圍讀時,大家表示,《好聲音》是伊莎貝拉的電影,她理應第一個出場,於是大家便把展現伊莎貝拉對音樂喜愛的劇情放到了最前端,呃……其實就是做了一個簡單的替換而已。

然後,這麼做後,開啟家庭矛盾的鑰匙就變成了伊莎貝拉,並且,她會寫歌的事實也能在第一時間展現給觀眾。因為在從教堂逃回家後,她便會發現家裡正在爭吵,她不想摻和這種事兒,於是便從後門溜回了自己的房間,戴上老舊的耳機,用著老舊的磁帶,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隨著播放鍵的按下,哥倫布便會直接轉場——

畫面會來到老爸上班的地方。

或許是因為有著默契?老爸也在和伊莎貝拉聽著一樣的音樂。

他會在愉快中回到破碎的家。

接著,生活裡的瑣碎擊穿了一切的美好。

“親愛的,我覺得你拍這部戲應該會很輕鬆吧?”

“我應該不用給你講戲了吧?”

“整個故事都是你寫的。”

在燈光佈置光源,攝影尋找機位的時候,哥倫布也拿著劇本和伊莎貝拉對起了即將要拍的鏡頭,在他看來,這些戲對於伊莎貝拉來說簡直就是手拿把掐,而事實嘛……

“yeah~”小姑娘點了點頭,道:“在拍這部戲時,我要記住,莉莉·澤勒是陽光燦爛的小天使,我要抱著這個心態去走劇情,去演繹她……”

《好聲音》裡的主角名叫莉莉·澤勒,是一個心懷陽光無懼風雨的小女孩。

在面對神職人員的辱罵時……這不是黑教堂啊,當教堂裡的唱詩班按照傳統,不收女孩時,莉莉·澤勒一次又一次的偷聽就是會引起神職人員的不滿的。這個時候,用一些帶有貶低意味的詞語,說主角汙染了神聖的教堂,那就是很有必要的……而面對這些辱罵,主角毫不在意,當主角可以笑著面對所有詆譭時,電影上的人設就會瞬間清晰起來。

由於面朝陽光是貫穿電影的核心情緒,所以伊莎貝拉的強調在哥倫布的眼裡那就是帶了腦子的體現,嗯,哥倫布還記得,去年,伊莎貝拉第一次拍戲時,那是連腦子都沒帶呢!

而在他樂呵點頭的同時,工作人員也把光給打上了,把機位給架好了,如此情形讓哥倫布直接示意場記開工,隨著打板聲的響起,站好點位的伊莎貝拉也進入了狀態——

屹立百年的教堂裡金碧輝煌。

這裡的每一寸磚瓦都蘊含著歷史的氣息。

而在東邊,靠窗的位置,此時此刻,一名身著淡黃長裙的女孩正趴在門板上,目光貪婪的窺視著內裡,在她視線不遠的地方,教堂內唱詩班裡的孩子正在上課。

她想要融入其中。

但這只是奢求。

因為她和內裡的孩子是兩個世界的人。

教堂裡的孩子天真,無邪,充滿童真。

而門外的她?

聖彼得教堂的東窗上有彩色的玻璃畫。

上面刻著上帝的福音。

當金燦的陽光透過它,照進屋內後。

落在它身前的那個身影便自然而然的身披七彩霞光了。

這是光影的藝術。

(聖彼得的東窗,非全貌,整體非常的大,很長很長,上下還有)

“okay!cut!”

渴望知識的鏡頭只有幾秒,所以拍起來非常的快,而在哥倫布喊起cut的同時,伊莎貝拉也站正了身子,想要聽聽對方的評價,接著……

“伊莎,你的動作沒問題,情緒也沒問題,但你的眼神有問題。”

“你的眼裡透露出的是貪婪,我可以將其理解成你對音樂的渴望,在拍一般戲份時,你使用這種眼神是沒有問題的,但,當主角內心充滿陽光後,貪婪就不能展現了。”

“因為貪婪和陽光就是不能同時出現的。”

“更別說,現在的你還在主的默許下學習音樂呢。”

是的,選擇東窗進行拍攝是因為這裡有上帝的存在。

在他的注視下學習音樂那叫上帝特許。

對外表達的意思其實是‘受主庇護’。

好萊塢喜歡提出問題,所以他們在寫劇本時引用了傳統教會和女性的矛盾,但好萊塢從不解決問題,所以主角的追夢之旅便被哥倫布蒙上了一層上帝福音。

說通俗點,這叫既吃流量,又不擔責。

全是套路~

由於這年頭的膠片機和數碼機是不一樣的,沒有回放功能,因此,在沒有磁帶機的幫助下,伊莎貝拉也不知道自己剛剛到底演成啥樣了,只能跟著哥倫布的描述一點點的修改。

試了兩遍。

拍出來的畫面已經好多了。

達到了可以用的標準。

但……

哥倫布表示,距離完美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實事求是啊。

不過,這事哥倫布並不在意,只要是拍過電影的都知道,畫面這個東西是沒法精益求精的,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過度苛責是在難為自己。

可伊莎貝拉還想加強一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