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惟本來也沒打算藏,上次不解釋是因為大家不一定信,自證來自證去也麻煩,這一次則事實勝於雄辯。
後續兌換作品只會越來越難,按照他小說資料的自然增長顯然不夠,身份公開以後能吸引更多人來看,這是好事。
當然人多了,罵他狗的也會越來越多……
餘惟要碼字也沒時間留意讀者的最新動向,於是祁洛桉就抽空截圖發給他看,算是幫了大忙。
雖然小嘴跟抹了蜜似的,但不得不說,她真的很貼心。
“這麼巧,又是餘惟的歌?”
“細思極恐,這期節目是半個月前拍的,算算時間正好是作者寫《聽見下雨的聲音》劇情那幾天。”
“作者到底啥背景,一個月前就能搞出來餘惟的歌。”
“這狗作者怎麼這麼壞啊,天天逮著人家餘惟薅,換個明星蹭吧,我求求你做個人。”
餘惟看完自己都繃不住了,讀者視角里,他豈不是那種用別人未公開作品吹牛逼的人?
那確實很壞了……
但很快,又有新的讀者提出了異議。
“可這首歌是餘惟在節目錄制期間才寫出來的,這期間別人又不知道他寫了什麼?作者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心牆》誕生之前餘惟還不火,也沒人知道歌是什麼時候寫出來的,但這次不一樣,節目的錄製時間可查。
算算時間,小說的劇情基本是跟餘惟的創作週期同步的,書裡出現歌名的時候,這首歌甚至應該是半成品……
就算讀者再有人脈,他能知道只存在於餘惟腦子裡的還沒完成的半成品音樂?
提前看到未釋出的成品音樂有可能,但還只是靈感階段的音樂,外人怎麼可能弄到手……
想到這一層讀者已經有點頭皮發麻了,這尼瑪是讀心術還是預知未來啊?
其實那個真相已經呼之欲出了,但他們還是有點不敢相信。
“額,如果是關係特別好的人,比如身邊的經紀人,或者家人朋友什麼的,溝通靈感也有可能吧。”
“有道理,也可能跟朋友聊過思路什麼的。”
“不對,作者在《心牆》寫完之後已經在著手寫《夢之聲》劇情了,也就是說他在那時候就做好了寫新歌的準備。”
“如果書是家人朋友寫的,他們能提前保證餘惟一定能寫出新歌?能把劇情節奏安排的那麼巧?”
這個叫搬運社員工的讀者殺死了比賽。
就算餘惟的親近之人能提前得到歌的靈感,他們也沒辦法保證這首歌什麼時候才能寫完。
畢竟藝術的創作過程是無法預測的,狀態好幾小時就能寫出來,狀態不好磨蹭幾個月也有可能……
假設書是餘惟朋友寫的,他在不知道歌什麼時候才能寫完的情況下,小說劇情肯定會盡可能拖,等歌寫完再展開。
就好比記錄別人的生活,在當事人沒做完之前,記錄的人也只能觀望。
但這本書的劇情非常連貫,今天寫上臺明天就寫唱歌,說明作者對歌曲的進度心知肚明。
心裡有數,才不疾不徐。
清楚地知道當事人每時每刻在幹嘛,這不是旁觀者的記錄,這隻能是日記……
“什麼人才能對一首歌的創作過程瞭如指掌?”
“有沒有可能,這本書就是餘惟自己寫的!”
眾人看著這幾條評論陷入了良久的沉默,其實如果要槓,還是有很多角度可以反駁。
但沒有必要,因為他們早就想到了這種可能性,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而已。
這些評論已經瓦解了他們的迴避,哪怕依然無法理解,他們也必須得接受餘惟就是作者的可能性。
很難想象,這個寫文娛的撲街居然真是個真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