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被高坡上的風揉搓著蕩了過來,越傳越響,池樂縈的背影僵住了,隨即如木偶般一點一點艱難回過頭。
他們唱得毫無保留,聲音擰成一股繩,被山風託著,鼓足了勁兒推過來。
調子算不上準,有的搶拍,有的拖長,聲音也七高八低,像一群未經馴化的小野雀在叫嚷。
這是餘惟和林沂緊急找京城的童聲合唱團錄的,唱的算不上好,但正是這種雜亂而橫衝直撞的真心,才更觸動人心。
大自然親近,和孩子們無拘無束撲面而來,但在眾人聽來,卻又總感覺有種莫名的酸澀。
那句“暫時停下來”,倒像是孩子們唱給他們的,大人們的世界總是忙忙碌碌,為什麼不停下來呢?
就像影片裡的女主,她為什麼不一起留下來呢……
因為大人們不敢停。
“山上的山花兒開呀
我才到山上來
原來嘛你也是上山
看那山花開。”
這句歌詞其實只是單純地上山看花,但在這部電影裡,它像是一句男主對女主發出了靈魂之問。
因為山上的花開了,他才選擇留下來,你剛才上山,不也看到他們了嗎?
片段裡池樂縈恰如其分地落下兩行清淚,她的演技跟原片完全沒得比,但就是因為歌曲巧妙地點題,他們直接透過螢幕感受到了那份釋然。
沒有任何人比女主更瞭解男主在做什麼,他想等到山花爛漫時,想留在這裡播種星星,所以女主哭了。
不是因為分手的傷心與難過,而是那份難以兩全的掙扎,但在聽到孩子們自由的歌唱後,她還是動容了,理解並尊重男主投身偉大事業的選擇。
影片在“啦啦~”的吟唱聲中落下帷幕,畫面定格在那男女主對視的鏡頭,如果原片是100分,那餘惟和池樂縈的表演只有50分不到。
但因為這首輕盈溫柔又帶著些許傷感的歌,現場的觀影體驗絕對有八十分,他們從未像此刻一樣真切地感受過音樂的魅力。
稚嫩的童聲搭配著這首歌,更是一幅生動的畫卷,引領著人們去欣賞和感受大自然的美。
其實因為文化差異,很多人體會不到這部電影最後一幕的感動,但餘惟這首歌,成功讓他們領略到了鄉村的美好,也感受到了所謂的星星。
除此之外,這首歌濃濃的年代感更是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哪怕他們未曾聽過這首歌,也清晰體會到了記憶的重量。
亦或者,他們只是做了一個名為長大的夢……
新人演員們對此感受不深,但對於四位導師和評審團來說,這首歌讓他們想起了很多事,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
想起來了,都想起來了,我不是牛馬,我是祖國的花朵!
本來他們還想著怎麼去誇餘惟,但在聽完這首歌,看完這段影片後,他們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了。
等他們回過神來,才猛然發現,餘惟把這首困擾了電影圈三十多年的難題解開了。
兩首歌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但這首《踏浪》,無疑是原曲本土化最好的選擇。
如果有一天他們成了故事裡的大反派,聽到這首歌時也會愣上幾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