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宮就不相信還治不了你了。”
奕?出屋後,慈禧捂著小嘴放蕩的笑了一聲。
屋外的丫鬟太監們連忙跪身恭送奕?,一個小丫鬟緊跟在安德海的後面,看那模樣倒像是大小姐一般。
奕?走後,小丫鬟便跟著安德海推門進了屋子,屋子裡一會便說說笑笑的熱鬧了起來。
聖旨一下午便擬定出來,慈安看後也沒有多言,蓋印核準後,第二日便八百里加急傳向蘇州。
這聖旨一來一去便是六天的時間,勝保此次確實沒有吹牛,捻軍在三日內真的就全部撤出揚州,不過卻是主動回師南下,這三日便是在揚州和鎮江的江面上搭建了兩座數公里長的鐵索浮橋。
張樂行這十幾萬的人馬有大半都是騎兵,捻軍就是靠著騎兵在華北平原上暢行無阻,他可不想把自己的這點優勢都喪失掉,再怎麼也得把戰馬也帶過江去。
沒想到靠著馬背得天下的大清朝如今卻對這騎兵素手無策,不知道韃子的祖宗在地下會作何感想。
不知道張樂行有沒有讀過《三國演義》,但若是有機會讓他重來的話,他肯定不會選擇再搭建什麼鐵索橋了。
在前線發回訊息後,喬志清和三個師長連忙改變了戰術,由黃文忠帶水軍等張樂行過江後炸掉浮橋,斷掉他們的後路。
同時由駐防在常州的前師拖住太平軍在丹陽的兵馬,讓陳炳文再率領一萬多的後師坐船在鎮江直接登陸與捻軍決戰。
黃文忠的水師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又增加了五十艘排水一千噸的鐵甲艦船。
不過這些鐵甲艦船隻是用民用的貨船包著鐵皮改裝而來,也沒有使用蒸汽做動力,船上安裝的大炮也都是些陸軍退下來的前膛炮。
不是喬志清不重視水軍,而是李鴻章看到清字軍的發展,動用自己江蘇巡撫的身份,嚴令洋人不準再和清字軍做軍火貿易,一旦發現便重重查辦。
由於蘇州軍械所的原材料缺乏,所以還是隻能造些零碎的槍支彈藥。
現在大辦鋼鐵廠的事情又被喬志清提上了日程,他可不想在此工業革命變更之際白白錯過了機遇。
清字軍主動進軍山陝,顯然有喬志清的另一層打算。
捻軍的先頭一萬多精銳部隊早已由他侄子張宗禹率領,坐船渡江長江,一上岸便把馮子材打進了鎮江城裡不敢再露頭。
也怨不得馮子材,張宗禹可是捻軍的一員悍將,他那五千兵馬,只有兩千多人有戰鬥力,還不夠張宗禹塞牙縫的呢。
張宗禹搶佔灘頭後,便層層設營,嚴防馮子材偷襲。捻軍的十幾萬大軍也同時浩浩蕩蕩的牽著戰馬渡江而去。
黃文忠率水軍數千艘戰船密密麻麻逆流而上,除了十二艘排水千噸的鐵甲戰船,其餘都是些烏蓬小船憑添些聲勢。
黃文忠的用意還是想讓新加入的兵勇經受些戰場的洗禮。
陳炳文率領的後師在距離鎮江三十公里的外的石橋鎮登陸,由水路和陸路同時朝鎮江進發。
黃文忠在得到前方細作的可靠訊息後,便率水軍在距離浮橋一里遠的地方,對捻軍最後一個透過浮橋的部隊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十五艘鐵甲艦船輪流開炮射擊,雖然火炮老舊,但全裝填的是威力巨大的開花彈,所以不一會的功夫江面便跟沸騰了一般,咕嘟咕嘟的朝外冒著氣浪。
只聽“轟、轟、轟”的一陣陣劇烈的炮響聲在江面上迴盪,捻軍辛辛苦苦搭建的浮橋瞬間便被炸成了粉末。
捻軍猛然反應了過來時,已經為時已晚,但還是組織了一百多小船剛朝黃文忠的鐵甲船衝擊了過去,誰知道剛順流衝擊了不到一百米,便全部被炮彈炸沉在了江底,連塊木板都沒剩下。
江面上到處是撕心裂肺的哀嚎聲,還有軍馬的嘶鳴聲,捻軍避無可避,只能跳進了水裡躲避炮彈,光淹死的就有上千人,而他們卻連自己敵人的面還沒看清楚。
“這他孃的是從哪裡冒出來的清軍,怎麼還有洋人的艦船?”
張樂行已經帶著大部隊穿過了浮橋,拿著望遠鏡環顧著江面憤憤的罵了幾聲。
浮橋上還有一萬的弟兄不到一個時辰便全部葬身魚腹,張樂行在灘頭乾著急就是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