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爭之世

第二卷 曲阜春秋 第285章 越國攻略

“笑話!”大夫苦成冷笑道:“讓大王棄了都城。豈不更失憑恃?到那時就算太子率軍趕回。我們狼狽于山川沼澤之間,太子急急趕回兵勢又鈍。反是吳軍佔了我越人的城池,養足了銳氣據險而守。如何再做反擊?”

他向允常拱拱手道:“大王,臣以為,若成大夫地計策可用。我會稽城雖年久失修,城牆低矮,但是吳人乘船而來,疾攻會稽,求的是兵貴神速,必定不會攜帶大型攻城武器,我們若馬上開始準備,未必不能把會稽打造成一座堅城,縱然不能守上數月一年,要守到太子率兵歸來總還是可以的。

如今吳軍突至,舉國為之震盪,國人已是無限恐慌,若是大王不戰而走,棄城而逃,國人鬥志頓消,必然四處逃散,那時如何收場?又談什麼反攻?”

大夫皓進思索良久,上前說道:“大王,太子領兵伐吳,已傾盡我越國精兵,又有楚國費無忌率領數倍於我越軍的人馬同行,照理說,吳國現在自顧不瑕,萬無反攻我越國地可能。常言道殺人一千、自損八百,吳王再如何驍勇,也不可能那麼爽快的吃掉這麼多兵馬。更何況咱們還有準確訊息,吳王已將吳國主力盡數派往東夷呢。吳軍突然出現在我越國境內,此事著實蹊蹺……”

計研哂然道:“吳軍兵行神速,此刻已到若耶溪,須臾便到會稽,你還以為這是傳聞不成?”

皓進捻鬚一笑,目光閃動,沉穩地道:“大王,諸位大夫,皓進並非不信吳軍已兵臨城下,而是吳王慶忌大舉出兵東夷,吳國外強中乾,已不堪一擊。我楚越聯軍一路進逼,已攻到姑蘇城下,吳國國內情形,想必比我越國此刻情形更加混亂不堪。那麼……這支吳軍從何而來?又因何而來呢?”

允常聽他話中有話,精神不由一振,連忙傾身問道:“皓進大夫有何見解?”

皓進道:“大王,臣以為,此乃吳國相國孫武的一計,想要藉此扭轉敗局罷了。”

群臣一聽盡皆動容,紛紛屏息靜聽,皓進聲音朗朗,大聲說道:“慶忌親率大軍北伐,以相國孫武坐鎮姑蘇。孫武此人,本不為世人所知,自慶忌討伐闔閭,始一戰成名。此人詭計多端,長於智謀,當初慶忌討伐闔閭,便用了他的計策兵圍姑蘇,誘闔閭赴援,卻密遣大軍埋伏於天目山下,一戰擊潰闔閭大軍,為慶忌奪回吳國立下大功。

如今太子殿下率兵入吳,與楚人聯手,內攻姑蘇,外擊慶忌,誰主誰次、誰虛誰實,全看臨敵情形。此計與孫武當初所用的辦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以孫武之智,不難窺破我軍用心。太子出征之時,便料定此計難瞞吳人,只是我軍攻其必救,慶忌不得不救,是以此計雖是陽謀,不怕慶忌不入彀就擒。然而孫武此人實在了得,竟想出這招解圍的妙計……”

說到這兒他讚歎幾聲,又道:“諸位,慶忌大軍現在東夷,路途迢迢,就算得到我軍攻至吳國的訊息後立刻起兵南返,無論騎馬乘船,此刻也決計到不了我越國,何況東夷諸部大多依山聚居,哪有這許多船隻可用?因此,這支吳軍,決不會是來自目下正在東夷一帶與宋國作戰的吳軍,他們只能是來自吳國。

那麼吳國還有什麼人馬可用?唯有原本駐守武原的荊林人馬和守衛姑蘇地王城衛戍軍。皓進方才思索良久,才得出這個結論,皓進以為,這支吳軍必是荊林所部,荊林所部調入姑蘇,本為加強姑蘇防務,他們突然出現在我越國所為何來呢?”

皓進微笑道:“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我楚越聯軍甫入吳國,早已用過類似計策的孫武便識破了我們的用心,猜到了我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於是,他冒險抽調荊林的人馬,乘船火速南下,奇襲我會稽王城。若能攻破會稽擒得大王,縱然姑蘇失守,也可從容與我越國談叛。縱然不能打下會稽,只消太子聞訊撤兵,楚越聯盟也必然瓦解,吳人單單應付楚軍,便要容易的多。”

允常一聽豁然開朗,一拍大腿道:“著哇,皓進大夫說地有理,這必是吳人孤注一擲死中求生的險計,寡人險些上了他們地大當。”

計研惱怒地道:“皓進大夫,你所說的全無依據,完全是憑空揣測。事關越國存亡之舉,豈能依據一個無稽的猜測便出應對,你要陷大王於不義嗎?”

皓進拂然道:“若是凡事都要親眼見到才能想辦法去應對,那世上也沒有未雨綢繆這一說了。皓進所言固然出於揣測,卻非無稽之談,如果不是孫武所派的人馬,慶忌的大軍又遠在東夷,根本不可能在我軍發兵後得了訊息再及時發兵南下,你能解釋這支突如其來的吳軍來自何處嗎?如果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化解姑蘇之圍,你能解釋這支吳軍奇襲姑蘇的目的嗎?僅憑這支吳軍,縱然我越國國內空虛,他們便能滅了我越國不成?”

“這……”,計研頓時語塞。

允常哈哈一笑,長身而起,雙眉一展,凜然道:“寡人心意已決,諸卿不必再做爭執了!”

群臣立即住口,齊齊望向允常。

允常說道:“寡人馬上再派信使,將寡人與群臣所議告知太子,命他見機行事,若探得姑蘇城中守軍空虛,則不計一切先取姑蘇,一勞永逸,徹底解決吳國之患。至於這支兵臨城下地吳軍……哼!寡人要披甲持矛,親上城頭迎敵,死守會稽,拖住這支吳軍,挫敗吳軍陰謀。諸位愛卿可敢與寡人並肩作戰麼?”

朝堂上微微一靜,群臣齊刷刷地跪了下去,大聲說道:“臣等願追隨大王,誓死效忠!”

“好!”允常慷慨激昂地道:“立即下令,將近郊農人遷進城來,所有十三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男丁全部上城禦敵,青壯婦人負責飲食、運送、救傷。但有抗命者,全家老幼盡皆處斬。存亡在此一役,全體國人,當與寡人同舟共濟、共赴國難!” .。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