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掃了範中正一眼,惡毒地試探說:“這個名字是不是太沒有軍人風度了,有點像個文人啊。”
“那將軍說叫什麼好?當然,我需要一個雙字名。”
“沒問題,”不就是想要個雙字名麼,黃石信手拈來:“樂由,就叫範樂由吧,這個名字出自《詩經》,很有意義,後面兩個字正好做你的字。”
“好,謝謝將軍了。”範樂由喜上眉梢。
“不過將軍以後還是叫我鄧肯好了,我也還是會稱呼您為將軍。”
“可以,鄧肯。”
“我也一樣,將軍叫我樂由就可以了。”
黃石哈哈大笑:“當然可以,我也會叫你的字的。”
……
天啟四年七月,秋收才剛剛開始黃石就迫不及待地動員救火營全軍了,歷史上似乎遼南馬上會爆發規模空前的大戰。黃石認為後金的戰略局面沒有太大變化,所以這場大戰不可避免,他急於讓士兵們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好進一步擴充自己的戰鬥部隊——在天啟五年前達到兩千人以上。
黃石召集了全營千總以上軍官,首先還是要做任務簡報:“復州一帶只有建奴數百戰兵,都是二流部隊,算上臨時集結動員起來的輔兵,建奴兵力不會超過一千五……”
“我救火營此戰出動一馬隊二百騎、二步隊八百兵,此外暫編炮隊隨軍出擊,官兵二十人。”
這個兵力配置稱得上長生島精銳傾巢出動,因為李雲睿信誓旦旦地保證南信口後金軍沒有打造船隻,附近幾百裡也沒有漁船可以調派。
為了充分發揮效率,每門炮要配備指揮員一人、炮長一人、炮手三人,搬運手五人,此外還需要配備木工、鐵匠、馬伕等亂七八糟的輔兵,所以每個炮組鄧肯建議配十六人,黃石慷慨地定編了二十人。
“水營負責接送士兵,施千總,我軍的安全就交給你了。”
“大人放心。”
施策出身海賊世家,在福建老家就是對日的貿易商人,在浙海的時候就是倭寇。施策少年時在朝廷嚴打中被捕,因為年紀尚小充軍遼東,現在他搖身一變,成為大明官軍的千總,加督司銜領長生島水營。
“最後還要出動輔兵六百人,此次我長生島出兵共計上下官兵一千八百二十五人,馬三百五十匹、火銃一百三十門、三磅野戰炮一門。”
這種規模的出擊相信能讓遼南地方村落的漢軍自衛隊望風披靡,吳穆、兩個錦衣衛和營中軍官都意氣風發,黃石也充滿信心:“本次出擊,我軍目的是焚燬蓋州建奴三成以上秋糧,縱橫蓋州近郊三日,痛擊復州留守建奴,並在建奴其他旗大舉來援前平安返回。”
“諸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