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食堂辦在村委旁邊,是當年大家吃大鍋飯時建造的,泥磚青瓦也是相當氣派,正好可以拿來用。等地裡的紫雲英、冬小麥收割,水稻、紅薯等主要糧食作物都種下,第一個農忙結束,大家才各回各家吃飯,所以食堂要辦一個多月的時間。
來這裡幫著做飯、盛飯的人大都是些家裡捨不得受累的小姑娘、新媳婦,或者是年歲已大的婆子。
安知夏剛到就被方紅葉挽著手臂拉到一邊,而那邊一個長得黝黑穿著一身玫粉色新襖還圍著大紅絲巾的小姑娘笑著挽上祁雲蘭的胳膊。
“祁知青,我是崔曉梅,你還讓我哥替你投稿來著。這次你能撈著在廚房幫工輕省的活,還是我娘開得口呢。”
“曉梅,啥投稿啊?祁知青為啥找你哥?”
男人和女人一扯上事情,都蒙上一層粉色,姑娘媳婦乃至婆子都利索地洗菜和麵,豎著耳朵聽著。
崔曉梅微抬著下巴,已經習慣被人捧著,“人家祁知青是從都城來的知識青年,肚子裡都是墨水,手裡的筆隨便一揮,就寫下好文章。
我哥不是這種鎮上上班嗎?
祁知青就託我哥往郵箱裡投遞稿子。
前兒個你們不還聽見喇叭喊祁知青的名字嗎?我爹說是報社給祁知青寫得信,肯定是人家報社採用了。人家筆桿子掙出來的稿費,可比咱一年到頭在地裡刨食來得多!”
大家震驚了,他們都是祖祖輩輩的農民,家裡出個工人都能轟動整個村子。報紙那玩意可是坐辦公室的幹部才能看的,而祁知青確是報紙上寫文章的人。哎呦喂,那不跟以前的秀才老爺一樣?
“所以啊,你們也別眼紅,人家是真正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文化人。咱能讓這雙拿筆的手去握鋤頭、耙子嗎?”
眾人搖頭,肯定不行啊,想想人家是大作家,跟她們一起當幫廚,心裡不僅沒了埋怨,反而有種說不出的滿足。
“嘿嘿,我哥教我的法子好厲害,瞧瞧一個個再也說不出一句酸話,反而對你崇拜得緊呢,”崔曉梅小聲地跟祁雲蘭咬耳朵道。
祁雲蘭感激地笑著回道:“謝謝你們,也,也替我謝謝你哥。”說著她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布藝格子髮卡,“這是我從京都帶來的,還沒用過呢,正好配你的絲巾。”
崔曉梅眼睛發光地接過來,往頭上比劃,左右拉著人問:“好看嗎?”小姑娘們都羨慕地點頭。
“等回去後,我給你梳個漂亮的頭,帶上更好看。”
那邊未來“姑嫂”聊得歡,方紅葉跟安知夏剝著蒜瞧得樂。
安知夏救了房禮希,又寫了個急救冊子的事,大家都知道。哪怕她強調自己不是醫生,只懂得些急救措施,仍是被眾人貼上了個妙手回春的標籤。所以倒是沒有人衝她說酸話。
“村支書家裡一向會攬功勞,”方紅葉撇撇嘴巴,“明明是他們家看你成了幫廚,心裡不平衡,硬是塞了個祁知青進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