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夏。
揚州府,吳縣。
天空烏雲密佈,清風吹拂,卻依舊吹不散盛夏的燥熱。
屋內,葉謙坐於窗邊,喃喃看著天空,心道人生世事無常。
誰能想到,一個月前因為跟同事進行一次科研實驗,不幸發生意外,當再次睜眼,葉謙竟是發現自己穿越到了洪武六年。
他現在的身份,是一名舉人,可他卻開心不起來。
大明建立之初,老朱興辦科舉,以取人才。
前身十年寒窗,終是去年透過鄉試中舉,只等赴京會試,取個好成績便可某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可誰也沒想到,在前身頂風冒雪,趕赴千里抵達南京,準備好一切,懷揣希望準備參與下面的會試,實現自身心中抱負時,老朱在這時候卻辦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
一則詔書從宮裡發出。
“今各處科舉,宜暫行停罷,別令有司察舉賢才,務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科考不辦了,咱用另外的方式選拔人才,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吧。
老朱的不地道害苦了此次前來參加會試的學子,前身更是深受其害。
前身家境貧寒,與母親小妹相依為命,就連赴京的盤纏三十兩白銀,都是阿孃借來的。
可如今科考取消,所有的一切夢想都化為泡沫,前身雖是舉人,可說白了,沒有了科考,他這舉人無非只是比普通百姓多個名頭罷了。
厄運專找苦命人。
在前身失魂落魄回到吳縣後,收債人上門強硬收走了五畝地,可這遠遠無法償還債務,以至於收債人隔三差五上門討債,弄得本就家徒四壁的家更不得安生。
一想到自己寒窗苦讀一無所成,家中因自己的原因不得安生,前身心灰意冷,在一個夜晚選擇自縊,雖然及時被母親發現救下,但前身葉謙早已經離去,取而代之的是穿越而來的葉謙。
“洪武六年,朱元璋廢除科舉,煞費苦心搗鼓出看相術察薦賢能,就拿唐長久,徐朝志,張稅之三人來說,不過只是趙穀子對於他們面相評價,三人的仕途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前身雖飽讀詩書,卻不善交際,想要主管官吏舉薦,難如登天!”
“況且,須知伴君如伴虎,如今大明看似國泰民安,可三年之後,就是空印案的開端,屆時,大明將迎來第一場血雨腥風,我雖熟知歷史發展能避凶就吉,可一旦稍有疏忽,恐怕就會粉身碎骨”
“為官……不可取。”
“從商……”
這個想法只是在葉謙腦海中閃過,就被遏止。
朱元璋出身貧寒,對於富人有著天生的仇視,就拿江南第一首富沈三萬來說,朱元璋只是因為心中忌憚他的財力會對他統治構成威脅,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將沈萬三流放。
在加上後面郭恆案的發生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從商一路亦不可取。
難道安於現狀,做一個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
那更不可能了。
葉謙兩世為人,他清楚無論在任何年代,底層百姓不如狗!
況且,他如今身在大明,做普通百姓可是要面臨無盡的徭役,雖然他是舉人,根據律令能夠免除徭役,可現在的他不是一個人,家中還是母親跟小妹。
作為家中唯一的男性,此刻的葉謙感覺到了肩上的重擔。
秉承著既來之則安之的道理,此刻的葉謙心中也慢慢開始為自己今後的路做起了計劃。
“小葉,小葉,你在家嗎?”
就在這時,屋外傳來的問詢聲讓葉謙回過思緒。
起身上前開啟房門走出,院中一婦人身影映入眼簾。
是隔壁鄰居張嬸。
在葉謙一家食不果腹的時候,他們是靠左鄰右舍的接濟才勉強度日,尤其是眼前張嬸,在得知葉謙一家無米下鍋後,她便是將家中為數不多的糧食分給了葉謙一家一半。
此等恩情,葉謙沒齒難忘。
“張嬸,您怎麼來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