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大殿已坐滿,黑壓壓一片,三清祖師供奉於大殿正堂。
三尊神像皆為坐像,丈許高,三彩釉色。
元始天尊居中,靈寶天尊居左,道德天尊居右。
元始天尊左手虛拈,右手虛捧。
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混沌狀態時的“無極”。
靈寶天尊雙手捧一半黑半白的圓形“陰陽鏡”。
象徵從“無極”狀態衍生出來的“太極”。
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
象徵由“太極”分化出的天地“兩儀”。
祖師像兩側黃巾布幔垂放。
前方供桌上擺放燈燭、花盞、淨水瓶、沉香、鮮花果蔬等物,香爐居於正中。
右側角門傳來腳步聲,嘈雜的聲音逐漸平息。
先是進來兩個道裝童子,手捧磬、錘等物。
臺上佈置好早課準備,眾弟子坐直身軀,閉口肅容,等待開課。
不一時,一名穿八卦道裝的長鬚道人上臺坐好。
兩道童垂手兩旁,眾弟子起身,躬身施禮,齊道:“恭迎梧桐真人!”
梧桐真人開口:“坐!”聲音清越嘹亮,迴音嫋嫋。
眾弟子盤腿而坐,五心向天,道童點燃沉香,手中小錘一敲玉磬:
——叮——!
梧桐真人略等少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經共有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共計八十一章。
每日早課誦讀道經,晚課誦讀德經,每次誦讀約兩刻鐘。
隨著梧桐真人一同誦讀經文,大殿之中,只聞誦讀經聲。
開始還不甚協調,有快有慢。
只少許時間後,便誦讀一致。
張克凝神靜心,泥丸宮如一,漸感周圍氣場調和,精氣神渾然一體。
道經學之日久,早能倒背如流。
但此時心中卻並未刻意記憶誦讀,但道經卻脫口而出,正應道本自然。
兩刻鐘後,隨著一聲磬響,誦讀結束。
眾弟子轉身面向東方,張克默默等待,身上執行白陽石刻功法。
過了片刻,漸漸太陽自東方升起。
一剎那,張克向著東方猛一吸氣.
同時耳邊傳來無數吸氣聲,吐納東方第一縷紫氣精華。
唾液入口,垂落喉中,按呼吸轉落,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
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以補充撥出之氣。
呼必呼盡,吸必吸滿。
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顎,收視返聽。
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
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
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待太陽完全升起,眾弟子起身,先是在原地活動手腳。
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
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
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
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
要求舌頂上顎,即舌反捲以舌尖底面頂住。
因人之上顎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炁。
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呈自然呼吸狀。
吐納、練氣結束後,施禮恭送梧桐真人離去。
張克叫過桑木、柳之岱二人,皆因二人心思敏捷、且勤懇上進。
隨同自己一起去坐忘峰山腰事務堂。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