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苓不解。
所以在之前,才會發生陳苓上前質問那一幕。
雖然內心對這場庭審的把握很大,但陳苓依舊不敢有絲毫馬虎,她要拿出自己全部的實力,去贏得這場庭審!
所以在法官宣佈進入下一環節的第一時間,她就站了起來,搶先一步來到陪審團的面前進行篩選。
這次的陪審團規模不大,因為這個案件並不大,而且還是五年前的案子重新庭審而已,所以只有二十多人。
雙方要篩選掉一些人,保留12人以上就行。
觀眾席上,羅教授身邊的學生髮現率先行動的陳苓,紛紛說道。
“羅教授,你看,地檢署的陳苓檢察官先一步進行陪審團的篩選了!”
“這個陳苓好年輕啊,感覺也就比我們大一點,都已經是檢察官了,好厲害哦!”
“而且也很漂亮啊,梳著馬尾,有點英姿颯爽的感覺。”
“我決定了,我畢業也要考地檢署,和她做同事!”
面對學生的議論,羅教授笑著搖了搖頭,沒有說什麼,反而把目光看向淡定自若的王宇身上。
不出他所料,王宇又一次選擇了後面出場。
這似乎是他的一種風格。
或者是一種獨特的庭審技巧。
內心有些好奇,這一次王宇又會透過什麼策略,來贏得這場庭審呢?
王宇的每一次庭審,都值得羅教授反覆學習,那種完全剔除教科書上傳統庭辯模式下的技巧,宛如千變萬化的招數,防不勝防,讓羅教授如痴如醉。
他非常享受王宇在庭上的表現。
就比如教科書上說,庭審就應該率先篩選陪審團,才能搶先一步建立優勢,之後做的就是擴大這個優勢,最終獲得庭審的勝利。
但經歷了幾次王宇的庭審之後,羅教授改變了固有的觀念。
就算一開始沒有獲得先機又如何,難道不能後發先至?
王宇的幾場庭審就充分的告訴他,真正的庭審,就應該這麼打!
正在這時,羅教授身邊的學生好奇發問。
“羅教授,作為辯方律師,應該提出什麼問題,來篩選陪審團?”
“這個案子是五年前庭審過一次的案子,是不是應該以守舊的主題進行陪審團的篩選?”
“可是案件本身是針對保險賠付是否合理進行辯論,在人已經失蹤五年都沒有找到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以靈活和溫度來篩選陪審團?”
“我認為是愛心,對弱者的同情,來篩選陪審團。”
同學們七嘴八舌,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羅教授認真聽著,隨後才發表自己的看法。
“同學們都很不錯,有在認真思考庭審細節,做出合理的推斷,不管是從守舊上、情感上、對制度的靈活上,都是可以作為本場篩選陪審團的標準的。
因為這些條件,都符合辯方的要求,她們肯定希望在場的人更多的是對被告的同情和理解,最好能感同身受,所以大家說的點都是正確的方向。
如果我是辯方律師,我肯定會歸集這些點,然後篩選出契合度最高的一批人。”
羅教授侃侃而談,在庭審上,他對律師的心理把控還是非常到位的,每次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當然這裡面得排除一個人。
那就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