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前進的心思張援朝父子倆都明白。
一是機器少,活多的根本幹不過來;二是張援朝父子倆都懂機器,一時有個解決不了的難題,也好幫著處理。
既然人家釋放善意,那就要接著,張援朝出不去,張為民也沒出去過,還是有人帶著更安全。
現在已經三月份底了,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好在機器都是全新的,只要簡單保養就可以了。
吳前進說這活太髒太累,出去一趟最少需要四個人,兩個開車的,兩個跑腿的兩人一組輪著來。
張援朝想了想,弟弟張建國就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兒子開車,張建國跟著跑個腿,收個錢就是把好手。
就是還差兩個輪換的,苗翠花想了想說: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讓他兩個舅舅去吧。
老三在拖拉機站幹過,會開拖拉機,老四也愛擺弄機器。
他們也年輕,學東西很快,又都是自己人,肯定比別人操心多。”
張援朝當然願意,都是得親的,出門在外兒子就輕鬆多了。
苗翠花專門回了一次孃家,第二天兩個弟弟就來了。
苗翠花在孃家是老大,下面還有四個弟弟。
老大老二都已經成家立業,分出去過了,老三老四還沒有物件,在老院子裡跟著老孃一起生活。
老三苗希聖是鎮上拖拉機站的職工,這幾年拖拉機站不景氣,空閒時間都是幫別人開車掙錢的。
老四苗希平在家種地,愛好就是擺弄機器線路,沒有學過卻非常熱衷此道。
家裡的喇叭,線路就是他的最愛,拆了裝,裝好了又拆。
現在更好,到了姐姐家又迷上了拖拉機線路,整天圍著研究。
張為民一下子就輕鬆了,猛然多了一個會開車的,兩個打雜的,搞得他竟然都成了個多餘的。
換機油,換齒輪油苗希聖和張建國就幹了。
安裝水箱架子,他老爸張援朝和苗希平鼓搗的比他還要仔細。
他的工作就是保養收割機。
都是全新的,他提著黃油槍輕輕壓幾下就注滿黃油。
檢查的過程中他就發現一個問題,機器上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加重加厚的,給人的感覺就是生怕使用當中出問題,耽誤了使用者寶貴的時間。
他的這臺收割機是魔都向明機械製造公司製造的,也是第一批專門為50式拖拉機配套的小麥收割機。
它吸取了國內最早的桂城牌收割機的全部優點,又改進了桂城牌收割機的全部缺點,一上市就全面取代了其它品牌的配套收割機,市場份額獨佔鰲頭。
嚮明牌收割機生產的大都是接袋式機器,也試生產了一批上糧倉式的機器。
不過由於價格高出了好幾千塊錢,投放市場的並不多。
張為民接手的這臺收割機,第一任賣主是個有錢人,還是專門定製的這種自帶糧倉的,當然這也是以後的發展方向。
張為民只是提了個想法,老爸張援朝和他小舅苗希平就給水箱架子上安裝設計了四個大燈,頂部大燈兩個是向下的角度,是為了晚上工作時的照明設計。
腰部兩個大燈是平行設計的,是夜間行走時的照明燈,全部都是12伏的真空燈,鋥光瓦亮。
唯一的毛病就是乘員不舒服,拖拉機只有兩邊的大輪胎擋泥板上能坐人,其他的地方都不可以坐人。
不過拖拉機擋泥板就是設計來給副手乘坐的,足夠堅固,而且還有安全靠。
苗希聖笑著說,這是農用機械,是在農田裡工作的機器,哪裡能像汽車一樣讓人舒服的就像坐沙發,工作起來那灰塵迷的人都睜不開眼,五分鐘不到,駕駛員就跟從煤窯裡出來的人一樣。
三舅苗希聖這樣一說,倒是一下子提醒了張為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